近期,印度边境的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正上演一场为期三天的“军事大秀”。36架“阵风”战机倾巢而出,与各类先进装备共同亮相。
这场演习,印度官方宣称是为了提升夜间作战和防空能力,属于“例行训练”。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军事展示。
其背后,藏着莫迪政府一场惨痛的军事失败。这也是莫迪应对日益严峻的国内政治困境,不得不使出的“危机公关”手段。
这场声势浩大的演习,时间点异常敏感。它紧随一场不到三个月的边境冲突。那场空战的真实情况,正被国际社会层层揭开。
时间倒回到今年5月7日。印度以“反恐”为名,对巴基斯坦境内九个目标,发动了代号为“辛杜尔行动”的导弹袭击。
巴基斯坦随即展开反击,战火很快蔓延到空中。冲突中,巴基斯坦军方宣称击落了5架印度战机。
其中包括3架法国产的“阵风”战机,以及1架米格-29和1架苏-30。这份战报,迅速引发国际关注。
要知道,印度曾对“阵风”战机寄予厚望。他们斥巨资购买,每架高达2.4亿欧元,是国际市场价的1.8倍。
印度媒体一度鼓吹“阵风”性能卓越,足以“碾压巴基斯坦的歼-10CE”。然而,实战的残酷,很快打破了这些神话。
据透露,“阵风”战机试图用“流星”导弹远距离攻击时,反而被巴基斯坦的歼-10CE击落。歼-10CE搭配的是中国“霹雳-15E”导弹。
“霹雳-15E”拥有更远的射程,在空战中占据了优势。法国军方私下承认,这是“阵风”战机20年来首次在实战中遭受损失。
英国军事刊物《空军月刊》的执行编辑艾伦·沃恩斯,在采访巴基斯坦空军高层后,披露了更多惊人细节。
他指出,印军至少有4架“阵风”战机被击落或彻底报废。其中3架当场被击落,另一架击伤后也无法修复。
沃恩斯分析,问题并非出在战机本身。他认为,印度空军未能适应“现代多域作战”理念,才是失败的根源。
更要命的是,巴基斯坦的电子战部队在冲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成功摧毁了印度空军的“杀伤链”指挥控制系统。
巴方还压制了印度军用通讯卫星下行链路,干扰了印度的低空警戒雷达、防空雷达站以及地面GPS信号。
这些精准打击,让印度空军的指挥和监视系统,在5月7日至10日期间彻底瓦解。印军在空战中几乎成了“瞎子和聋子”。
巴基斯坦空军凭借歼-10CE、霹雳-15E,以及预警机和数据链构成的完整体系,取得了远程狙击的空战优势。
冲突发生后,莫迪政府立刻采取了“粉饰太平”的策略。他们极力在国内媒体上封锁消息,避免战机损失的真相曝光。
印度官方甚至一度宣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坚称“没有损失战机”。然而,谎言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晚宴时,公开证实了一个惊人数字:“印巴冲突中有5架战机被击落。”
特朗普的这番话,与巴基斯坦公布的战果完全一致。这就像一把刀,直戳印度政府的“胜利谎言”。
特朗普的表态,瞬间点燃了印度国内民众的怒火。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反驳,认为这是美方在美印经贸谈判陷入僵局时,给印度“下马威”。
印度反对党领袖拉胡尔·甘地,也抓住机会向莫迪政府发难。他公开质问:“用人民6400亿卢比税款买的战机,到底去了哪里?”
面对民众的愤怒和反对党的质疑,莫迪当局的态度显得有些微妙。他们没有全力支持民众指责特朗普的言论。
这种沉默,恰恰暗示了莫迪政府心知肚明:战机损失的事实难以辩驳。但为了国内影响和军心士气,他们只能选择继续掩盖。
莫迪急于用军演“挽回面子”,这背后是其政治声望的急速下跌。他的支持率已跌至35%,远低于副总统水平。
在最近的大选中,他所在的政党仅获240个议席,不得不联合小党才能勉强执政。国内高物价、失业问题严重,民众不满情绪高涨。
印度国内大企业股价暴跌,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莫迪执政前景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演成了转移矛盾的“速效药”。
通过一场“表演式威慑”,莫迪试图掩盖政府的信任危机。同时,特朗普的“补刀”,也暴露了美国对印度的微妙态度。
印度曾以为美国是其坚定盟友。但特朗普在冲突后,宴请的是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而非印度将领。
美国政府还曾暗示,可以取消对印关税,以换取印度在遏制中国方面的配合。这让莫迪的军事冒险,更显被动。
他想借美国威慑巴基斯坦,又深陷成为美国棋子的困境。这让莫迪政府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局面。
印度空军的军事体系,存在着根本性问题。他们的军备来源混杂,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美国“阿帕奇”直升机等混用。
这种“万国牌”模式,导致后勤维护困难重重。不同系统之间难以兼容,缺乏整体的一体化作战能力。
这种状况,使其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对协同作战的需求。而巴基斯坦,在中国支持下,军事现代化进程持续加速。
他们引进了歼-10CE、预警机和数据链系统,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侦察-打击-防御”体系。这套体系,具备更强的体系作战能力。
冲突后,巴军还新增购了中国的歼-31隐形战机和先进防空系统,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之间的军事代差。
这种体系化的差距,不是印度仅仅举行一次军演就能改变的。印度这场“表演式威慑”,终究是自欺欺人。
莫迪政府眼下如同在钢丝上行走。若继续挑衅巴基斯坦,可能重演5月的惨败,而下次代价可能更大。
若承认战损真相,又要面对民众怒火和政治危机。这场军演,不过是拖延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困境。
历史早已证明,自1947年以来,三次印巴战争均未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反而让两国经济陷入困境。
当“阵风”战机的轰鸣声散去,莫迪终究要回答:印度真正需要的,是虚幻的“胜利故事”和军事强国的幻想?
还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以及地区长久的和平与稳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边境的硝烟更加清晰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