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流线型列车缓缓驶入雅加达哈利姆车站,印尼总统带头鼓掌的视频去年刷爆了社交平台。这条东南亚第一条高铁确实够风光,可镜头没拍到的是中国企业账本上沉默的赤字。那边厢,越南交通部的官员三天两头往北京跑,手里攥着规划图,话里话外都是催进度,可咱们的企业这次稳坐钓鱼台:"急啥?账没算明白,这买卖做不得。"印度那个烂摊子更别提,和日本扯皮半天,造价直接翻倍,铁轨到现在还埋在图纸里。
你说奇怪不奇怪?十年前还热火朝天的高铁建设,怎么突然就蔫儿了?放眼全球,美国的高铁梦早成了纸上谈兵,说好的项目一推再推最后直接进了碎纸机。欧洲那些老牌强国,新高铁项目更是掰着指头都数不出几个。至于广袤的非洲大地,好些地方连像样的铁路站都没影儿,更别提速飞的高铁了。这股曾经席卷全球的"钢铁洪流",怎么好像悄悄退了潮?
这世界突然对高铁兴趣大跌,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钱! 印尼那条高铁线就是现成的例子。当地老百姓脸上有光,出门逢人便夸"咱也有高铁了",可真金白银的窟窿全砸在建设方头上。"赔本赚吆喝的事干一次就够了,"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私下里直摇头,"高铁技术咱们确实牛,但牛也得吃饭啊!"这道理跟菜市场大妈挑萝卜一个理儿——看着光鲜不够,得掂量掂量值不值。以前走出去搞建设,多少带点"交朋友"的意思,亏点就亏点,当打知名度了。如今?咱们的企业可学精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
地球另一边,市场更不给你面子。美国人口袋里钱不少,可架不住地盘太大,私车文化又根深蒂固,老百姓压根不买高铁的账,再好的项目没人坐也白搭,政治圈扯皮几下就黄了。欧洲日子紧巴巴,德国、法国这种老牌工业国财政也勒紧了裤腰带,老旧线路缝缝补补还能凑合,实在拿不出大笔银子另起炉灶。非洲基础太差,普通的客运铁路都像个瘫痪多年的老人,指望一步登天建高铁?压根没地基嘛!"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修,"一位长期研究国际基建的学者感叹,"连走都摇摇晃晃的地方,谁给你上赛道飙车?"
话说回来,咱们普通老百姓关心的是啥?不就是出行方便、票价实在、坐得安稳嘛。高铁速度是快,但总不能为了张面子,把里子全搭进去,最后让老百姓为天价账单买单。企业现在这股清醒劲儿,其实是好事。你看印度那个项目跟日本耗着,不就是成本失控的前车之鉴?建得起还得用得起,否则,空荡荡的豪华列车在轨道上跑,跟烧钱玩似的,谁受得了?
高铁降了温,反而是它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跟当年全民疯抢商品房的架势有点像。一窝蜂上马的,隐患少不了;冷静下来精打细算的,反而能细水长流。中国企业不再扮演"基建圣诞老人",而是精明的合作者,说明咱们真正把高科技当成了实打实的生意经,不是充门面的绣花枕头。印尼的经验、越南的试探、印度的教训,都成了教科书。这世界没那么多免费的午餐,也没那么多速成的奇迹。
未来还会有新高铁诞生吗?当然会有。但一定是沿着需求的轨道,在经济的地基上,一步步稳稳地铺。好饭不怕晚,真正惠及普通人的高铁,不怕多等些时候,对吧?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