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里有个现象挺奇怪。你们知道吗?国产SUV的销量都在飙增长,尤其是在30到50万区间。像理想、问界,甚至比亚迪这些,销量已经能和传统豪华品牌拼一拼了。有时候我在路上转,瞥见某个主打家庭用车的SUV,竟然比我的E级还多。那种场景,就像一团眼花缭乱的拼盘。
去年我跟一位销售聊到,他摇头说:你们说,老外那些豪华品牌,品牌认同感还是有的。国产的,能省则省,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未来感。我当时没说啥,但心里知道,他说的也不全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二手市场的事情。三年车龄的XT6,估算的二手价比奔驰GLC要低10万左右(这估算还很不严谨,样本少,可能有偏差)。这也解释了一部分——品牌赋能的作用太大了。那买新车的时候,价格优势明显,但转手一卖就亏钱难看。
你们有没有想过?买车不只是开着看,还是个投资。买个品牌认同感强的车,二手还能值点钱,但像XT6这类,越用越缩水。供应链角度我不敢说太多,但比喻生活中的衣服吧——同样价位的衣服,品牌溢价,布料做工都不一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空间和市场定位其实是核心。
你们觉得,三排座不舒服,是不是因为设计考虑得太实用了?或者说,车企为了最大化空间,把第三排变成了后备箱兼座位,结果反而让家用变得折腾。是不是有人没细想过,家庭用户要的其实是坐得舒服,见效快的体验?尤其是有节能、油耗压力的时候。
车里我跟朋友聊,某修理工说:这车原料不错,玻璃厚,隔音好,但根本不知道用料和成本的平衡。要知道一台大SUV底盘用料,除了钱,心思也很多。豪华感其实就是从车身用料、工艺出发。可惜,涉及到成本控制,很多时候精细变粗糙。
又想到一个小细节——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凯迪拉克的三年保值率在国内属于偏低的档次(估算不一定准,样本也有限),而这直接打击了想转手的用户意愿。这点其实很关键。很多人买车真不是单纯看配置,保值率才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衡量指标。
我也想问,有没有人会专门为了面子选择XT6?比如那位朋友,他说:这车价格还行,空间够大,坐进去还挺舒服,但我心里总觉得,换个大品牌就是不一样。你们觉得,品牌认同感,是不是心理上更重要?还是其实配置和空间才是真的用得上?
我曾试驾过一些豪华品牌,比如X5、GLC,暴露了一个细节:平时开车,感觉BBA在细节处理上更到位。比如座椅调节、踩踏反馈都更细腻一些。XT6的座椅,厚道就是厚道,但不够贴合身形。坐久了,腿麻、腰酸这种,多少会有。
话说回来,轩辕一场豪华主打,是不是反而给你一种花钱找面子的感觉?或者说,买国产SUV,虽然配置差不多,但心里总觉得少点档次感。这是认同感在作祟,还是心理的缺陷?有时候我觉得,品牌的力量,远比价格还重要。
我还真没想过:如果凯迪拉克把品牌力拉上来,是不是销量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毕竟,很多人买车,不光是用来开,还是象征。像朋友说:我其实也想更豪华点,但买了这车,我还不够有面。你们觉得,有没有可能,品牌认同感,才是沟通家庭、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个细节:这辆车某次横穿停车场,车外大灯亮了,反光玻璃在阳光下晃眼。这样一瞬间,心里就觉得还行,但少点心思,做工如果再细腻点就更好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很多用户买SUV,最在意的还是使用场景。孩子、老人、空间、油耗。这个需求很现实。XT6虽然大,又有六座,但第三排的舒适度总是差那么点。有人会说:就我家,我就不用第三排。但你真不用?还是偶尔要?至少家里有小孩的,能用到那空间,心里会更踏实。
我说个自我调侃:我也经常嫌麻烦,不爱折腾。买车嘛,其实也不需要太复杂。能用得舒心、省心,才是真正的好。有人会问:是不是品牌的垄断,让我们不得不看品牌脸色?也许吧。不过实际操作中,品牌认同感还能带来一点安全感。你明知道这个品牌售后不好,但你还是愿意,因为我就是信这个牌子。这个心理其实挺复杂。
现在的市场趋势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品牌力和市场认知,是支撑销量的核心?特别是对于豪华SUV。你让豪华和家庭用车结合,然而两者之间的拉锯战其实挺微妙。
我不知道,这个点你们怎么看?会不会有人觉得,这种车其实就是价格便宜,空间够大,但品牌影响力太弱,就像一个拼盘,吃着还算饱,但就是缺点点高端和尊贵的味儿?
总结一句吧:也许,CX5那样的平价小众豪华,它要的其实就是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而XT6偏偏希望在家庭和豪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结果反倒没做到。你会不会也觉得,或许要想在这个价位站稳脚跟,还得在认知和品质上再多费点功夫?
咱们就这么聊着吧。剩下的,你们觉得,豪华车到底还剩下什么刚需,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是不是那一抹藏在内心的面子?或者是能用的空间?或者,仅仅只是那份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