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中巴之间的大事,就得从巴基斯坦财政部那纸紧急指令说起。就在夏巴兹总理准备动身访华的前几天,伊斯兰堡的财政部大楼里连夜签发了一份文件,要求火速从电力补贴里拨出 1000 亿卢比,再加上常规预算里的 80 亿,几天之内必须打到中国电力企业的账户上。
这钱可不是什么新投资,全是巴基斯坦欠了好久的电费,说起来更像是份特殊的 "见面礼",只是这礼物背后藏着太多无奈。
这笔钱一拆分就看出来门道了,萨希瓦尔电站拿了 870 亿,胡布电站分到 69 亿,剩下的才给了其他项目。可能有人不明白,不就是笔电费吗?可你知道吗,这数字背后是巴基斯坦每月要停电 31 次的尴尬现实,说它是亚洲停电最频繁的国家都不为过。
就拿今年 6 月的统计来说,中巴经济走廊这些电力项目总共欠着 4230 亿卢比,现在还了 1000 亿,剩下的 3000 多亿依旧像座大山压着。
其实这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急着还债了。从 2017 年算起,他们在能源这块已经给中国企业付了 5.1 万亿卢比,可欠账还是越积越多。
有人可能会问,钱都花哪儿了?看看萨希瓦尔、胡布、塔尔这些电站就知道,全是 "中国制造" 的印记。当年这些项目动工的时候,巴基斯坦上下都把中国当成了能源救星,尤其是 2015 年萨希瓦尔电站破土动工那会儿,谁也想不到十年后会欠下这么多钱。
那会儿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蜜月期,巴基斯坦缺电缺得厉害,工厂动不动就停工,老百姓家里电器经常用不了,经济发展被电力问题卡得死死的。中国企业带着技术和资金过来建电站,大家都觉得好日子要来了。
就说萨希瓦尔电站吧,建成后一下子能满足 2000 万人的用电需求,华能集团还在当地办了职业技术学院,免费教巴基斯坦青年学电工、焊工这些手艺,到现在已经培训了 6000 多人,不少人毕业后就在电站上班,成了技术骨干。
可问题偏偏就出在电力系统本身。巴基斯坦的输电网就像个到处漏水的水桶,电从电厂发出来,还没到用户家里就跑掉一大部分。更麻烦的是能源结构太不合理,大量依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每年光买能源就得花 142 亿美元,占了外汇储备的七成以上。
这就导致发电成本越来越高,电价跟着涨,三年时间就飙了 155%。穷人根本用不起电,不少家庭每天只能供 2 小时电,而电厂发出来的电没人用,就只能闲着,可就算闲着,巴基斯坦还得按合同给中国企业交 "容量费",说白了就是 "机器停着也得交的租子"。
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个死循环:缺电就得建电站,建了电站用不起,用不起还得交闲置费,债务越滚越大。萨希瓦尔电站装机容量 1320 兆瓦,每年光容量费就得几十亿卢比,这钱对财政紧张的巴基斯坦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更要命的是卢比一直在贬值,到 2023 年的时候,巴基斯坦电网欠中国企业的钱折合成美元就有 12 亿,汇率每跌一点,还债压力就大一圈。
所以这次在访华前急着还 1000 亿卢比,政治意义可比金额本身大得多。总理府连夜开会,要求 8 月 25 日前必须到账,离北京之行就差几天,这态度再明显不过了。
毕竟中巴经济走廊已经进入了重新评估的阶段,双方都在谈 "升级版",可安全风险和财政难题就像两块大石头,压得能源合作喘不过气。中国这边耐心肯定也在受考验,巴基斯坦能选的路也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这是饮鸩止渴,可巴基斯坦也是没办法。他们计划把整个电力系统的循环债务从 1.614 万亿卢比降到 3300 亿,这目标光靠自己根本完不成,必须得中国点头。
其实中国给的条件已经够意思了,巴基斯坦欠中国的贷款平均利率才 2%,有的项目还有贴息,比世界银行 4.8% 的利率低多了,而且中国贷款只占巴基斯坦外债总额的 16.2%。真要说债务陷阱,那也轮不到中国头上。
这些年中国投资的电站其实帮了巴基斯坦不少忙,就说塔尔煤电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帮巴基斯坦省 35 亿美元外汇,光伏和风能项目也在慢慢铺开。
按计划,到 2025 年底巴基斯坦太阳能发电装机能到 5 吉瓦,信德省那个 2000 兆瓦的风电项目建成后,能供 50 万户家庭用电。明阳集团最近还跟巴基斯坦签了协议,要建 350 兆瓦的综合能源基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现在双方都在想办法转变合作模式,不能再光靠借钱建电站了。升级版的中巴经济走廊提到要搞农业、矿业、高科技这些领域的合作,要从单纯盖电厂转向一起搞产业,从借钱变成直接投资当股东。
瓜达尔港那边也在搞综合开发,想通过产业带动经济,而不是光靠基建项目输血。在旁遮普省,中国企业已经帮着建了光伏产业园,不光发电还能创造就业,预计到 2030 年清洁能源产业能给巴基斯坦带来 50 万个工作岗位。
可现实困境摆在眼前,3000 多亿卢比的债务还没还完,电网损耗、电价过高、能源依赖进口这些老问题一个都没解决。巴基斯坦的制造业因为缺电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没竞争力,机器动不动就停工,出口订单都接不住。这次还的 1000 亿卢比,就像给快渴死的人递了杯水,解不了根本问题。
但换个角度看,这笔钱也是个信号,说明巴基斯坦还想把合作继续下去。那些在华能职业学院学技术的巴基斯坦青年,那些在中资电站上班的工程师,还有即将用上风电的 50 万户家庭,都是合作留下的火种。
中国企业带去的不只是电站,还有技术和就业机会,萨希瓦尔电站 80% 的员工都是巴基斯坦人,其中 200 多个工程师已经成了技术骨干,还有人被输送到政府部门当专家。
说到底,这 1000 亿卢比既是无奈的还款,也是合作的希望。巴基斯坦想摆脱能源困境,光靠借钱建电站肯定不行,得自己学会造血;而中国在帮忙的同时,也得考虑风险,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新模式。
升级版的中巴经济走廊能不能走通,就看能不能把 "越发电越欠债" 的死循环打破,让电力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而不是负担。毕竟对巴基斯坦来说,稳定的电力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而对中国来说,这样的合作既是情谊的体现,也是共赢的尝试,只是这条路,还得一步一步慢慢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