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养老金,估计不少人都忍不住叹口气: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养老的钱还得“看天吃饭”。最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改革”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家伙儿都盼着这场关乎晚年幸福的大事能落到实处,可到底会不会如愿,还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号。
咱们先来捋一捋背景。过去很长时间里,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在养老上可谓“各过各的桥”,一个靠财政兜底,一个自己掏腰包。这“双轨制”一摆就是几十年,说白了,就是同样工作三十年,有的人退休后拿得多,有的人却只能勉强糊口。这下谁心里能平衡?就像两个孩子考试,一个用铅笔答卷还能改错,一个只能用钢笔写错就没法擦,这公平吗?
2014年国家出手了,一纸文件宣布要并轨,把两套制度合二为一,还设了十年的过渡期。从那以后,不管你在哪个系统混日子,基本养老金的算法都一样:基础+个人账户,再加上有些人的视同缴费年限。不过细心点儿你会发现,虽然大框架统一,但待遇上的小九九还是不少——比如说职业年金这个“小灶”,只有机关事业单位才有,而企业职工想吃这碗饭,大多数还得靠运气。
身边的不少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总是半开玩笑地说:“考公不仅仅是为了稳定,还有更体面的退休生活。”这话虽不中听,却戳中了现实。有位老李,今年刚从某国企退休,他跟邻居老张(原本在教育局工作)对比一下,两人年龄、缴费基数差不多,可到了每月领钱的时候,人家老张加上职业年金,比他多拿好几百块。这样的差距,不光伤感情,更容易引发社会焦虑。
其实,在改革路上,各种声音也没断过。有年轻公务员吐槽,现在自己每个月扣的钱变多,将来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数;而那些快要退休或者已经退下来的老人,则担心新政策让自己的收入缩水。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问题来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该怎么破局?首先,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势在必行,让更多普通打工族也享受补充养老保障,这才叫均衡。而且,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机制,比如根据物价涨幅、工资变化动态调整,让大家不用再为通胀发愁。此外,对于灵活就业者等特殊群体,也应设计专属方案,把他们纳入更完善的保障体系中去。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论哪条路,都离不开财政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资金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另外,各方利益如何平衡,也是道绕不过去的大山。一刀切肯定不行,但拖着不改又伤民意,这需要决策层拿出智慧和魄力,用绣花针功夫慢慢织密养老安全网。
归根结底,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家庭都有父母亲人在等待安稳晚景。如果连最基本的公平都无法保证,又怎敢谈什么社会进步与幸福生活?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假如你辛苦奋斗几十载,却因为身份不同而被区别对待,你真的甘心吗?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