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很多人把它当度假打卡的天堂,把能买到香米椰浆饭、到夜市随手一拍就能美出片的地方。但大场面来袭,城市气氛完全变了味。这次不是游客扎堆,不是小清新摆造型,整个会展中心门口,路上,广场,连清迈热浪都变得和往常不一样。国王玛哈来了,王后也来了。高规格场面,气场立刻拉满,看惯了泰国综艺的,都没见过这么正儿八经的阵仗。
法舟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活动。名字叫得有点玄乎,具体干嘛没人太在意,普通人记住的就是国王亲临。现场人群那是挤啊,光是报名就5000多,还没算蹭热度的和临时加入的路人。清迈、南奔、南邦、帕尧这些省的官员团体照那是一字排开,每一个都面带标准微笑,站得纹丝不动。文化部长佩通坦也来了,管理清迈的府尹、红十字主席全站最前排,看着面上是庄重隆重,其实每个人都在扫射会场,观察谁和谁眉来眼去,这场合,礼仪大过一切。
人多,国王和王后出现,直接那种万人仰望的氛围。清迈市区警力全员出动,沿途封路,栏杆后面站满了老太太、小伙子、穿校服的中学生,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现场开整段泰语讲解,还能听到老大爷叫喊。国王和王后下车微笑挥手,保护队绕了一圈又一圈,但气场最强的,还真就是国王和那身衣服。泰国民众多多少少还是习惯性对王室保持距离,但现在场面太大,大伙谁还愿意错过?
佩通坦在国王身侧,精神十足,今天全泰热搜应该都在讨论她穿的衣服款式。从会场角落看过去,服饰跟桌面色调、主题宣传画统一到发指,给人特别规矩,特别官方的感觉。大屏幕滚动播放国王和王后履历,法舟的宣传片一波接一波。现场气氛一点不亚于一次全民庆典。
法舟教育基金会这名字乍一听像是私立培训,其实后台不简单。能把国王和大半个泰国官场都请来,背后多多少少要有点分量。活动核心宣传,“积极心态,国家和谐”,直接凝聚泰国社会最主流的两股想法——一个是要稳,一个是要团结,这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佩服,泰国传统和现实结合这一套,玩得非常顺溜。外表佛系,核心务实,现场那么多人,主题口号倒是没几个人真能一口气读完,但大家一致认可王权象征、民族精神这一块,有没有法律意义不重要,有没有国王道场才是关键。
现场拍照不少,网络上最火的段子出自那些等了四个小时才拍到国王面带微笑的普通市民。朋友圈照片一大波,清迈人发的配文都是“终于见到陛下”,还有人直接玩梗“有生之年系列”,转发点赞的还比以往泰国大选都更热烈。说法舟有啥教学意义,多数人真没太关心,热议的话题全是国王今天精神不错,王后穿搭如何,佩通坦冲了一波曝光度,清迈府尹又变帅了。孩子们看到王室挥手那一瞬,大人说未来肯定又得多几位梦想当公务员的。
主流讨论都在王室象征。国王来了,所有人都本能跟着高兴,国王没有活动,民间就自发追忆下童年。外地来的觉得开眼界,本地人觉得沾光,政府也跟着提升形象值,官员们现场表现得特别认真,互相配合、主动引导群众有序进场,后排阿姨不停喊着要和佩通坦合影。每当国王王后在会场走过,大屏幕自动切到特写,一排一排的群众一起挥手,场面冲击感直接拉满。
说起来清迈近些年除了旅游,没啥能“全国出圈”的大场面,这回国王亲临,王后一站,会场气氛说不上多隆重,但“仪式感”绝对拉满。整个清迈瞬间成了泰国的舆论中心。网上刷屏那天,很多本地群都在刷“终于等到你”,有人调侃说“清迈的风终于卷到了宫里”,有人翻出二十年前国王老照片对比,说岁月还是对王室很温柔。年轻人喜欢用emoji刷屏,老一辈留言全是一句话“有王在,心安”。照片里,警察通宵执勤,志愿者跑前跑后,商贩临时停业,大家都觉得这天挺特别。
如果细细琢磨场面背后的逻辑,国王王后亲临民间,其实传递出极强的示范信号。法舟这种全社会推广“正能量”的活动,有王室高度背书,一下拉近王室和普通百姓的距离,让大众都有了参与感。泰国社会本来习惯官民分层、身份有别,一旦国王来,所有层级都一起成为“观众”,身份感和归属感全是被拉起来的。特别是疫情影响后,国家层面强调和谐团结,类似活动成了“情绪稳定器”。
对比下一些国家王室或元首代表性活动,泰国王室的出场模式,讲究的就是高调露面、低调持权。王室自带光环,普通老百姓看重的是“精神纽带”,不是具体政策。很多国家花钱造声势还要站台倡导,泰国这套以“温情、仪式”为核心,核心信息传递更柔软也更有效。只要王室到场,整个社会紧绷氛围自动松下来,归属感直线上升。
回头看整个事件,国王王后在清迈亲临活动现场,佩通坦和大批官员悉数到场,整个清迈的社会关注度、网络话题、公众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法舟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出圈”,至于真正能带来什么场外效应,还要看后续,但“王权是凝聚泰国的情感中心”这句话,大概没人会反驳。
仪式来了,气氛起来,国家的软实力就这样慢慢积累。不过仔细一看,全国无数个普通人,终于在“王室亲民”这一刻找到了自己的集体身份,而这些时刻正是一座城市真正“被铭记”的原因。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