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军迷圈子里,一直有句老话儿:“不怕‘六爷’挂满弹,就怕‘六爷’挂一个”。这话说了多少年,直到今年九月三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才算有了最震撼的画面注脚。
当那架轰-6N从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机腹下孤零零地只挂着一枚导弹时,那场面带来的压迫感,远比挂满一肚子常规炸弹要来得猛烈。那枚导弹修长、冷峻,充满了力量感。在场和不在场的人都看明白了,这个“独苗疙瘩”,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这枚导弹,就是首次公开亮相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妥妥的核导弹方队“领头羊”。它的出现,可不只是秀肌肉那么简单,这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全世界:中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拼图里,曾经最让人操心的那一块,今天,严丝合缝地补上了。
六爷的逆天改命
提起“六爷”轰-6,那真是一部活着的传奇,堪称“老兵不死,只会魔改”的典范。它的身世能一直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图-16轰炸机,咱们在1968年就给整明白了。在后来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直是咱们空中力量的顶梁柱。
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核反击这件顶天的大事上,“六爷”过去确实有点力不从心。所谓“三位一体”,就是陆基的洲际导弹、海里的战略核潜艇,再加上天上的战略轰炸机。这套组合的意义在于,就算本土遭到饱和攻击,也总有一路人马能活下来,把“快递”送上门,这才是威慑的底气。
以前,敢拍着胸脯说这套体系玩得溜的,也就美俄两家。我们呢,空基这根腿,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但这次阅兵,一切都变了。当轰-6K、轰-6N、轰-6J这些“六爷”的后辈们组团亮相时,一个分工明确、体系作战的空中大家族赫然成型。而最亮的那颗星,无疑是带着“惊雷-1”的轰-6N。
一根管子捅破天
轰-6N身上最提气儿的变化,还得是机头上戳出来那根“长鼻子”——空中加油管。嘿,别小看这根管子,它给“六爷”续上的可不是油,是航程,是战略威慑的覆盖半径!有了“胖妞”运油-20在天上当“超级奶妈”,轰-6N的腿脚一下子就利索了。
过去总有人念叨“六爷”腿短,出不了远门。现在呢?一万公里的航程说走就走,真正有了战略奔袭的底气。这下,才真有了点“全球快递、使命必达”的味道了。腿长了,手里的家伙事儿自然也得跟上。
那个让五角大楼睡不着的疙瘩
轰-6N的弹舱也动了大手术,专门改成了内凹式结构,就是为了伺候“惊雷-1”这种大家伙。这枚导弹,外界普遍认为它采用了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个头和咱们熟悉的东风-21差不多,但射程却奔着五千公里开外去了。
真正要命的是它的战斗部,一个长着双椎体脑袋的高超音速滑翔体。这玩意儿再入大气层后,能用超过10马赫的速度玩“打水漂”,飞行轨迹飘忽不定,鬼神莫测。就凭这一手绝活,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反导系统见了它,都得挠头,基本属于想拦也拦不住的存在。
结语
咱们来简单算笔账:轰-6N空中加一次油,作战半径轻轻松松到四千公里。再加上射程超五千公里的“惊雷-1”,这一套组合拳的打击半径,直接就奔着一万公里去了。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所谓的第二岛链、第三岛链,一夜之间就成了摆设。
从西伯利亚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深处的关岛、夏威夷,以及迪戈加西亚这些关键节点,全都暴露在了“六爷”的眼皮子底下。这种能力,把战略轰炸机的灵活性发挥到了极致。导弹发射了就无法挽回,但轰炸机可以飞出去,也能被叫回来,这种收放自如的威慑,给了我们更大的战略空间。
“惊雷-1”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的空基核力量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质变,也让我们的核威慑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我们始终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一个强大到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核反击能力,正是这个承诺最有力的保证。轰-6N与“惊雷-1”的组合,是中国战略体系中的关键一步,虽然我们都期待着下一代轰炸机的到来,但“六爷”开创的这个时代,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