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57国承认它,它却几乎不存在,巴勒斯坦到底经历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10-10 09:13 点击次数:135

1988年11月15日,阿尔及尔。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念出了那份沉甸甸的《独立宣言》。

那一刻,历史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宣言刚刚落地,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马来西亚……全世界的兄弟们排着队送上祝福,当天就有12个国家火速承认。短短一年之内,81个国家发来贺电,承认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合法地位。中国、俄罗斯、印度这些大块头,都在第一批。

场面何其壮观?一个苦难的民族,似乎终于要在世界地图上,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地方了。

但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很快就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这个国家,它在哪儿?

没有确定的边界,没有稳固的政府,甚至连首都耶路撒冷都遥不可及。它的国土,像一块被随意啃噬的奶酪,被以色列的非法定居点蚕食得千疮百孔。从联合国最初划分的1.15万平方公里,缩水到不足6000,而且还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这哪是一个国家?这更像一个美好的概念,一个印在纸上的蓝图,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幽灵”。

想搞明白这一切,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更早的1947年。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托管着巴勒斯坦的英国人,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干脆甩给了刚成立的联合国。于是,一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议——第181号决议,出炉了。

方案很简单:分家。把这片土地一分为二,给犹太人建一个以色列国,给阿拉伯人建一个巴勒斯坦国。

听起来挺公平?可魔鬼,全在细节里。

当时,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分走了1.52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而占人口三分之二的阿拉伯人,只拿到了1.15万平方公里的零碎地盘。这就像分蛋糕,人少的那一伙,不仅拿走了最大的一块,还挑走了奶油最多的部分。

这背后,是美英等西方列强的影子在晃动。犹太人一看,这买卖划算啊,赶紧签字画押,第二天就敲锣打鼓宣布建国。

阿拉伯人这边呢?炸了锅了。

他们觉得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凭什么外来的人,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分走最好的部分?环顾四周,埃及、叙利亚、约旦……全是自家兄弟,而以色列就是个孤零零的“小不点”。

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影响至今的决定:拒绝决议,开战!用拳头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

就这样,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世界的兄弟们,满怀信心,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杀了过去。

结果呢?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从1948年到1982年,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一次没赢。不但没能把以色列“赶下海”,反而把自己的地盘越打越小。

最惨烈的就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一记闪电战,把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还有原本要给巴勒斯坦建国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一口气全吞了下去。地图的颜色,六天就变了样。

这下,所有人都被打懵了。巴解组织意识到,硬碰硬,此路不通。拳头不行,那就试试脑子吧。

于是,才有了1988年阿尔及尔的那一幕。那份《独立宣言》其实是一个痛苦的妥协,一个“Plan B”。它的核心,是接受当年被他们嗤之以鼻的181号决议。这是一种“双支柱”策略:我承认你有生存的权利,你也得承认我建国的权利。这标志着巴勒斯坦的斗争,正式从战场转向了谈判桌。

可他们没想到,即便姿态放得这么低,建国之路依旧是镜花水月。

以色列根本不想身边多个邻居,美国作为以色列的“铁杆后台”,自然处处设卡。几十年来,巴勒斯坦就像一个执着的申请人,一次次敲响联合国安理会的大门,却一次次被美国的一票否决权给挡在门外。

直到最近,加沙地带的惨状震惊了世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让数万平民流离失所,甚至丧生。人道主义的底线被一次次践踏,这终于唤醒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良知。

于是,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曾经态度暧昧的西班牙、挪威、爱尔兰,甚至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都纷纷转向,承认了巴勒斯坦国。从2024年4月以来,这波“承认潮”就没停过。

到今天,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里,已经有157个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

可这波承认潮的底色,却是无尽的悲凉。大家承认的,是一个正在物理上不断消失的国家。

那么,还剩下哪36个国家,依然在观望,甚至反对呢?

掰开来看,欧洲是“钉子户”最多的大洲,足足有16个。德国因为二战的历史包袱,对以色列怀有深深的愧疚,明确表示暂时不承认;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国也紧随其后。

亚洲有5个: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大哥不点头,他们自然不敢动。新加坡和缅甸,也保持着谨慎。剩下的一个,就是以色列自己——它怎么可能承认一个自己正试图吞并的对象呢?

大洋洲有11个,大多是受美澳影响的岛国。非洲只剩喀麦隆和厄立特里亚2个。北美洲,则是美国和巴拿马。

最值得玩味的是,这片土地的名字——“巴勒斯坦”,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吊诡。这个词最早源于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人为了彻底抹去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印记,在镇压了一场大起义后,故意用犹太人的宿敌“非利士人”(Philistines)的名字,将此地命名为“叙利亚-巴勒斯蒂那”(Syria Palaestina)。谁能想到,两千年后,这个带有羞辱意味的名字,竟成了一个民族独立建国的旗帜。

如今,巴勒斯坦的悲剧在于,它几乎拥有了一个国家的所有要素:一个得到承认的流亡政府,一群渴望家园的人民,还有全世界超过80%国家的承认。

唯独缺少了最核心的东西——土地。

当领土被蚕食殆尽,当家园变成废墟,再多的外交承认,又能挽回什么呢?一个国家,如果连让它的人民安居的土地都没有,那它最终,会不会真的只活在宣言和决议里,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这盘棋,从第一步开始,或许就注定了满盘皆输的结局。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