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韩国SK On宣布其全固态电池试点工厂在京畿道利川市正式落地。 这条产线设计年产能1.2 GWh,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路线,单体能量密度达到435 Wh/kg。 SK集团计划2029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比原定2030年商用化节点提前整整一年。这不是孤例。 长安汽车已经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加快推进下一代电池开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有望达到400Wh/kg。
固态电池用不可燃的无机或高分子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能量密度轻松站上400 Wh/kg,Pack级理论最高可达500 Wh/kg。 这意味着能把一辆70 kWh轿车的电池包重量从350 kg降到220 kg。
同时,它的热失控起始温度提高到270 ℃以上,针刺、剪切、枪击实验均不起火,充电速度缩短至10分钟补能80%,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以上,仍保持90%容量。
对于一辆4吨级eVTOL要想载5人飞行250 km,只有固态电池能把单kg能量密度推到450 Wh以上,才能满足适航认证的起飞重量包线。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潜在市场空间被多家券商上调至2200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占比55%、储能25%、低空经济12%、人形机器人8%。
固态电池产业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市场三个环节。 上游包括固态电解质材料(硫化物、氧化物等)、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
根据不同的固态电解质分类,固态电池有三大主流技术路线:聚合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 硫化物路线是长期性能最优解,但量产需克服稳定性和成本;氧化物主导半固态过渡。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正在加快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计划在未来实现大规模量产。 2023年推出的半固态电池比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
天齐锂业已顺利完成下一代固态电池核心原材料,硫化锂的产业化筹备工作,将有效解决全固态电池关键原材料“卡脖子”难题。
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清陶能源的氧化物复合电解质已量产装车智己L6,续航超1000公里。 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前后实现量产。
固态电池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300元/kg,硫化锂价格达1000元/千克。 全固态电池仅材料成本就高达2元/瓦时,是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的3倍至5倍。
固态电池面临着技术分歧的挑战。 氧化物路线(赣锋)与硫化物路线(宁德)竞争白热化。 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之间的界面兼容性问题是关键挑战之一,如何确保两者之间实现高效的离子传输和稳定的物理接触,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影响重大。
产业链重构也在进行中。 固态电解质商、改性材料商、BMS商、设备商等核心环节企业价值上升;电解液、隔膜等液态电池环节绑定性弱化,话语权下降。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高层将全固态电池列入重点攻关项目,并计划2027年前培育3-5家全球龙头企业。 工信部投入60亿元专项研发资金用于固态电池研发。
全球竞争格局暗流涌动。 日本丰田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测试,2030年后大规模量产;韩国三星SDI预计2027年启动量产。
到2030年,固态电池在锂电池中渗透率预计达到10%,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 应用场景呈多元拓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公布装车时间表,比亚迪计划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大规模应用;广汽目标2026年装车;现代将于2025年底前发布原型车。
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常规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三足鼎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