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二世是乔治六世的大女儿,1953年6月2日正式加冕成为英国女王,一坐就是70年,在位时间特别长。
她可不是光坐在王位上,当年反法西斯战争她也参与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也有她的身影。这辈子去过40多个国家访问,还是福布斯评出来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位挺传奇的女性。
要讲她,得先掰扯掰扯英国的政治制度。
英国这政治制度挺复杂的,是从西敏制演变来的。早在公元960年,英国有个教堂叫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西敏寺。那时候英国还没统一成一个国家,西敏寺是当时最有分量的教会组织,底下的神职人员管着老百姓的事儿。简单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就是从这种教会制度慢慢变来的。
英国是单一制和君主立宪制一块儿来的,它的政府全称叫“英王陛下政府”,要是女王当政,也能叫“女王陛下政府”。
有人可能好奇英国国王到底管啥?其实主要是审核的活儿。国家政策是议会提出来的,议会才是最高立法机关,里头包括上议院、下议院、内阁和首相。
上议院又叫贵族院,成员基本都是王室后代、贵族还有教会人士,这些人不用选举,都是老子传儿子、一代传一代的世袭制。这制度早就让不少英国老百姓不满了,虽然大家抗议了好多次,让这制度摇摇晃晃的,但最后还是保留下来了。17世纪60年代以前,上议院的权力比下议院大得多,中间还被革命人士废除过一段时间。19世纪以后,大家越来越认民主这回事,上议院的权力就越来越小,现在根本没法和下议院比了。
英国是按投票人数来划分区域的,每个区域都要选出一个下议院议员,差不多就相当于咱们国家的全国人大代表。选议员不看政治背景,不管你有没有党派,甚至无党派人士都能参选。下议院里哪个政党的人数最多,这个党的首领就会被英王任命为首相,第二大党的领袖则成了反对党领袖。
政府组成不用投票,那些通过选举选出来的议员,经过英王审核之后直接任命,这些被任命的人里,有上议院的也有下议院的,他们一起组成内阁。
这种政治体制的好处是比较民主,但缺点也很明显,中央集权不够,遇到大事的时候权力分散,想做个决策、执行点事儿都挺难的。
19世纪到20世纪那阵子,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机器代替了手工活儿。凭着过硬的工业技术,英国到处去征服别的国家,好多国家都成了它的殖民地。后来不少国家都学了英国的政治体制,比如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这些。
说完制度,再说说伊丽莎白二世的背景。她的父亲阿尔伯特是前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伊丽莎白是阿尔伯特的大女儿,1926年4月出生在伦敦外祖父家里。她的母亲来自苏格兰的名门望族,是个地道的大家闺秀。
虽然她父亲只是老二,按说轮不上继承王位,但伊丽莎白还是在家族的熏陶下,学了不少治国安邦的本事。她家底子厚,教育方面全是请的名师,再加上她自己也用功,在历史、语言和音乐这些方面都学得特别好,还被四所大学授予了博士学位,另外她还会好几国语言呢。
小时候的伊丽莎白跟着妈妈过着挺平静的日子,长期的学习和宫廷礼仪的训练,让她养成了成熟稳重的性格,但那时候她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会当女王。
转折点在1936年12月11日,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是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主儿,非要娶一个离过两次婚的辛普森夫人。这种婚姻在当时可算是有伤风化,教会和议会都不接受。作为国王,要是这么干,影响太坏了。内阁给了他最后通牒:要么放弃结婚,要么退位。最后爱德华八世选了婚姻,成了英国联邦历史上唯一一个主动退位的国王。
他一退位,伊丽莎白的父亲阿尔伯特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国王,伊丽莎白也就成了王位继承人。
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政治工作。那时候正是二战期间,欧洲是主战场,英国也没能幸免。内阁建议王室成员去安全的加拿大避难,可她妈妈说:“我作为王后,绝对不能跑,我要是走了,老百姓就没信心了,我得留在这儿,让全国人都安心。”她妈妈还动员王室成员去各个受灾的地方安抚群众。13岁的伊丽莎白就在这时第一次给受灾群众演讲,她说:“咱们勇敢的海军、陆军还有飞行员都在拼命打仗,大家要相信,我们肯定能打败敌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1945年,她父亲同意她参与到战争中,伊丽莎白加入了一个妇女团体,主要负责给前线的战士送补给。这段经历让她明白,老百姓才是根本,那时候她就决定,以后自己的孩子绝不送贵族学校,要让他们去普通大学,和老百姓的孩子在一起。
21岁生日那天,伊丽莎白通过广播宣誓,说要一辈子为人民服务。1952年2月,她父亲阿尔伯特去世了,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成为英国女王。
刚上任的时候,不少人都看好她,觉得英国肯定能迎来一个新朝代。可实际上,那时候的英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松散的议会制度让中央没什么实权,资本主义经济又一个劲儿地渗透政治、军事这些领域,大家都不讲什么民族大义了,眼里全是钱。
伊丽莎白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特别保守,对宗教特别虔诚,把自己当初的誓言看得比什么都重。
她一直指责大伯爱德华八世逃避责任,说他把重担都压在自己父亲身上,最后害得父亲早死。她还用过自己的权力干涉妹妹的婚事,不让妹妹嫁给一个离过婚的男人;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不承认儿子和情人的关系,这些事儿都能看出她挺固执的。
在政治立场上,伊丽莎白一直模模糊糊的,从来没说过支持哪个政党,她做的就是尽全力维持英国的现状。为了和其他国家搞好贸易关系,她访问了不少国家。
比如1986年,她就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是第一个来中国的英国女王,还把一对之前被带走的鎏金狮子还给了我们。到1992年的时候,她访问过的国家已经超过40个了。
平时伊丽莎白都是一副威严的女王样子,但有时候也会真情流露。比如在西敏寺的悼念会上,她为“9·11事件”的死难者哭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她还坐飞机飞到伦敦上空,跟着“跳伞”(其实是特效)进入会场,出席了开幕式。
说到她的家庭,1939年的时候,伊丽莎白在海军学校认识了菲利普王子,他俩本来就是远房表亲。之后通过8年的书信来往,1947年终于结婚了。为了娶她,菲利普王子放弃了自己的王位继承权,还改了国籍和宗教信仰。
近代英国有件大事不得不提,就是脱欧,当初签字同意英国脱欧的就是伊丽莎白女王。英国和欧盟这几十年的关系,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早在1960年,英国就申请加入欧盟,结果被法国总统否决了。法国总统觉得英国的政策太特立独行,会影响欧盟一体化,而且法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五常,英国要是加进来,自己在欧盟的地位就会被削弱。一直到1973年,英国才正式加入欧盟。
其实1975年英国就有过脱欧的想法,不过当时超过60%的选票都支持留在欧盟,这事儿就没成。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英国和欧盟一直是若即若离的态度,而且对欧盟提的条件还挑三拣四。那时候英国工业特别发达,急需别的国家提供原材料,也需要开放的贸易市场,这些好处让英国很心动,所以才要加入欧盟。但作为欧盟成员国,英国也得履行义务,比如要支援欧盟里那些经济比较弱的国家,每年大概要花80亿英镑左右。另外,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都涌到英国,也让英国本地人的失业率变高了,这些都是英国不想承受的。
这些年欧盟的债务危机越来越严重,英国不想被拖下水,就又提出了脱欧。这一下英国内部就乱了,苏格兰的政党强烈反对。因为苏格兰是英国石油的主要产地,和欧盟做石油生意是苏格兰的重要收入来源。要是英国脱欧,苏格兰的石油贸易就黄了,搞不好石油还会被英国政府强行征收。
其实16世纪以前,苏格兰本来就不属于英国,后来是因为英国变强了,才不得不依附过去。苏格兰的政治一直比较独立,后来英国工业革命,苏格兰也跟着沾了光。可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不行了,苏格兰的石油贸易就成了自己的经济支柱。
英国脱欧短期内确实能省一大笔钱,但长远来看怎么样还不好说。脱欧就等于和欧洲各国断了联系,对英国长期发展肯定不利,最重要的是会严重损害苏格兰的利益。苏格兰老百姓好几次说要投票脱离英国独立,不过英国政府都明令禁止了。
老话说“家和万事兴”,这些年英国的麻烦事儿可不少。本来大家对伊丽莎白女王期望挺高,没想到她竟然签字同意了脱欧,希望她这个决定最后能对英国有利吧。
让人难过的是,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了,享年96岁,就这么留下一个四分五裂的英国走了。
最后总结一下:18世纪60年代,瓦特带来的工业革命成了英国快速发展的关键。那时候的英国到处掠夺,还远渡重洋到亚洲,和咱们中国打了鸦片战争,成了有名的“日不落帝国”。可现在时过境迁,英国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
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女王,没有明确的政治态度,这也给英国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事儿也说明,搞政治不能当“老好人”混日子,得看清形势,灵活应对危机。除非英国能再出一个像瓦特那样有天赋的奇才,带领英国在科技上来个大变革,不然英国未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