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天的江南抗日战场上,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指挥官,却让日军闻风丧胆。他率领部队奇袭南京麒麟门,强攻雨花台、中华门,直逼日伪统治心脏。
1940年初夏,茅山地区枇杷黄、榴花红,如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廖海涛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抗日健儿,活动于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一带。这位戴着眼镜、看似文弱的指挥官,却有着惊人的军事才能和钢铁般的意志。
5月间,廖海涛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奇袭南京麒麟门,再攻雨花台、中华门。这一大胆行动直插日伪军统治中心,令敌人胆丧心惊。
“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这是廖海涛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生坚定革命信念的真实写照。
01 书生报国,投笔从戎
1909年,廖海涛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大洋坝大岭下村一个贫农家庭。中学毕业后,他本可以选择一条相对安逸的道路,但却选择在家乡任小学教员。
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内心却燃烧着革命的火焰。1929年,廖海涛参加闽西暴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他历任区苏维埃主席、中共代英县委副书记、上杭游击大队政治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廖海涛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第二军分区第七支队政治委员,带领赤卫队员、区乡干部,以双髻山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国民党反动派对原苏区进行了极其残酷的“清剿”,廖海涛的母亲、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均惨遭杀害。家破人亡的悲剧没有击垮这位铁骨汉子,反而更加坚定了他革命到底的决心。
02 挥师东进,威震江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任第四团政治处主任,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战功卓著。
1939年冬,廖海涛任团政治委员,与团长卢胜一起率第四团到皖南集结,又由皖南进入苏南,在江宁、句容和溧阳、溧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40年2月,廖海涛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传到江南,廖海涛随即率部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
03 兵临城下,直捣金陵
1940年5月间,廖海涛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奇袭南京麒麟门,再攻雨花台、中华门。这一行动震撼了日伪军的统治中心南京。
想象一下,当新四军的枪声在南京城外响起时,日伪军官员们的表情是多么惊恐!他们一直以为南京是安全的“大后方”,没想到新四军竟然敢打到家门口来。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5月14日,在廖海涛的指挥下,第二支队直属队和新四团三营在句容赤山脚下设伏。廖海涛闻讯立刻登上赤山一座小山坡观察敌情。
从望远镜中望去,有100多名日军正朝赤山方向走来。“完全可以把他们吃掉!”廖海涛果断地下达指示:“各部队立刻进入阵地,准备战争!”
待日军来到赤山脚下时,廖海涛一声令下,三营七连、特务连机枪一起开火,日军倒下30多个。但日军倚仗着手中的大炮,向特务连阵地打了十来发炮弹,一小股日军在中队长吉田带领下,躲在拱桥下顽抗。
廖海涛指挥各连用手榴弹,消灭蛰伏在桥下的日军。他勉励战士:“打,狠狠地打,把他们消灭干净,让南京来的日军收尸吧!”
战争从上午10点一直打到下午1点多钟。结果,毙伤日军100多名,两名受伤的被我俘虏。那两门崭新的九二式步兵炮,也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外加3挺机关枪和几十支三八式步枪。
廖海涛派人把大炮拉到戴家边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几十里外的群众跑来观看,赞扬新四军打得好。
04 诗抒壮志,智退强敌
赤山之战结束后,廖海涛豪情万丈,为《火线报》赋诗一首:
坚持江南抗敌军,日寇惊呼胆寒心;
赤山战斗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廖海涛的革命豪情,也生动记录了赤山战斗的重大胜利。
几天后,恼羞成怒的敌人集中三千多日伪军,在几十辆装甲车、二百多名骑兵的配合下,分成多路向新四军茅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一日下午,廖海涛率部在溧水附近的周家棚子活动时,被一队日军跟上。他当机立断,把部队带进附近的密林中与敌周旋。
廖海涛兴奋地勉励战士说:“骑兵在森林中作战,不能发挥作用,只是死路一条。同志们,瞄准好,进来一个打一个!”
日军骑兵刚闯进森林,就被战士们一阵强烈的射击,打掉了40多个。这时,日军骑兵才发觉上了圈套,慌慌张张地退出了森林。
战争到夜幕降临。忽然,四周被一阵信号弹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敌军炮弹、子弹呼啸着向密林深处飞来。日军从四面八方摸进密林。
廖海涛凝神谛听,终于找到了两个突破口。他指示部队分两路向溧水西北方向突围。借着夜色的保护,部队悄悄地溜出重围,迅速安全地到达郑村。
战士们一觉醒来,叶家棚子的森林里仍旧枪声大作。原来在廖海涛突围后,日军同伪军“首都警备部队”对打起来,而新四军早已不见踪影。至于这“掉包”魔术是怎么变成的,日军始终莫名其妙。
捷报传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高兴地向第二支队发来嘉奖电报。
05 临危受命,血战塘马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处境也很险恶。从1月下旬至2月底,日军出动5000多人,汪精卫也派出1万多伪军,增设据点80多个,对根据地展开了轮番“扫荡”。
为避开日伪军锋芒,廖海涛率领部队撤出茅山,转移到太(湖)(湖)地区活动。
皖南事变后,苏南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廖海涛任第十六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兼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
他率领四十六团一个营返回茅山地区,5月间接连打下蒲干、西、包巷等日伪大据点;争取了高庙、延陵的伪军向我投诚;又挤走了丁庄、墓东、殷桥东、北镇街等地的伪军。不久,指挥四十七团,打开了丹(阳)金(坛)武(进)地区的抗日局面,复原了两溧(溧阳、溧水)地区。从此,茅山抗日根据地又回到新四军手里。
然而,就在形势好转之际,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逼近。
11月28日清晨,雾霭覆盖着沉睡的大地,住在溧阳塘马村的廖海涛,像平日一样,早早起来查哨。他刚到村口,哨兵跑来报告:日军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从东北、西北、西南悄悄逼进塘马。
廖海涛立刻指示特务连和旅直属队,抢占村前、村侧有利地势阻击日军。日军的炮弹接连地在村中爆炸。
当时,塘马正在召开苏南抗日根据地各县党政军负责干部会议,第十六旅所辖的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远离塘马,党政军虽有1000多人,但兵力不足300人,情势岌岌可危。
廖海涛清醒地看到,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能否安全转移,直接关系到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能否坚持的问题,也将对华中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他果断地指示部队:“发扬勇猛坚强的战争精神,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
廖海涛指定旅参谋长王胜和政治部副主任王直负责率旅部及苏南党政机关转移;抽调第四十八团二营六连,保护机关撤退。他留下指挥部队,阻击敌人骑兵。
06 将军百战,壮烈殉国
9时许,打退敌人几次进攻后,部队收拢到王家庄一线。10时左右,日军各种炮弹向王家庄倾泻下来,日军开始轮番冲来。这时,旅长罗忠毅中弹牺牲。指挥作战的重担压在廖海涛肩上。
他镇定、沉着,指挥特务连保护部队转移,而且自己左肩挎着两枝步枪,右肩扛着机枪,边打边率领战士向东冲杀。
冲杀到茅棚村时,警卫员发觉廖海涛的衣裤已被鲜血染红了,喊卫生员快来抢救。卫生员一看,廖海涛小腹被打穿。但是廖海涛推开卫生员的手说:“日军上来了,不要管我,大家去战争!”说着,他用手捂着伤口,继续指挥部队边打边撤,鲜血顺着手指缝汩汩地流下来。
他流血过多,呼吸急促,便使出全身的力气,喃喃地说:“战场上流血不流泪,你们要同日军拼!一定不要辜负党对我们的希望……”他让警卫员把二营营长王来弟喊来,忍着剧痛对王营长当面交待:“部队由……由你指挥,保证……领导机关安全……转移。天黑……突……找四十六团。”说完,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牺牲时,廖海涛年仅32岁。这场战斗中,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但他们毙伤日军三四百名,成功掩护了党政机关1000余人安全转移。
07 英名不朽,精神永存
廖海涛牺牲后,根据地人民将其遗体安葬在他最后战斗的地方——塘马村。新四军军部发出电报,昭彰两位烈士光辉的一生,缅怀他们的英雄伟业。
2005年9月,廖海涛纪念园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内的将军山上落成,供后人瞻仰缅怀。
廖海涛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曾豪迈地指出:“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临终前,他还告诫身边的同志:“战场上流血不流泪,你们要拿起武器,同日军拼!一定不要辜负党对我们的期望……”
这位32岁就为国捐躯的新四军将领,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你前面的朝霞……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南京城外的枪声已经远去,廖海涛牺牲的那片土地上如今郁郁葱葱。
但每当春风吹过茅山,仿佛依然能听到那首豪迈的诗:“坚持江南抗敌军,义师所向寇寒心。赤山之战缴敌炮,茅山烽火震南京。”
这位32岁的旅政委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他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闲人杂谈
#抗战故事我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