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毛主席打仗这么狠厉厉?西方的军事专家翻来覆去地研究,脑袋都快转成算盘了:这人是从哪儿学来的?为啥一场仗接一场,老被他“偷家”,总是出奇制胜?说真的,要是只按套路出牌,就算背了半本《战争论》,遇上毛主席这招“小道入大堂”,估计也得直呼“没法打”!
1935年的春天,赤水河两岸人头攒动,红军三万人挤在山坳,草鞋都磨穿了底,弹夹里还剩几颗子弹,压力能把人憋成一根葱。对面的国民党军,可不差钱,四十万的队伍像铁锅包围着小土豆,连片树叶都飞不出去。那会儿,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鱼入牢笼”,有来无回。可毛主席一勒马缰,指着山那头:“扎西!转!”那一声令下,就是转运的开始。怎么说?你国民党上演包围圈,我就来一手“反向奔跑”,愣是在铁桶里撕开一个口子。红军四渡赤水,把蒋介石气得直拍电报,骂得都快冒烟:怎么追都追不上,怎打也打不着。这段史实,每次重温,都忍不住感叹——这兵法里的“围而不攻、攻其不备”,毛主席硬是玩出新花样。
到了1948年,可不止是打仗靠“转弯”了,民心这词,才真叫“顶把劲”。淮海战役那场仗,解放军六十万,对着国民党八十万,可你还得看战场外头那五百多万推着独轮车的民工,山东、河南、安徽,村子里的人都出动了。李大爷的独轮车,轮胎都磨烂了,他还撕棉絮往里塞,笑眯眯地对旁边小兵说:“俺这小车,推的是解放军,也是老百姓的希望。”白发老头也有,刚放下锄头的小伙也有,背着娃儿的妇人也有,白天避敌机,晚上挑灯笼,把几千万斤粮食、弹药,一筐筐、一车车送到前线。打仗的,吃着带温度的煎饼,嘴里嚼的是粮食,心里暖的是民心。陈毅说淮海战役是靠小推车推出来的,真心没夸大。你想,六十万对八十万,硬生生能赢,凭的啥?那推车里藏着的,就是老百姓的信任,是战场外最闪亮的“武器”。
赤水河这场仗,咋就成了经典中的经典?转向扎西后,蒋介石还以为红军要去北渡长江,急吼吼地调兵围堵。结果,红军一个急转“二渡赤水”,在娄山关下和黔军对刚,天还冒着雾呢,战士们冲锋陷阵,一口气拿下关口。当蒋介石又命令追兵包抄,红军却来一手“三渡赤水”,把敌人引到宜宾附近,主力一到就又来一个“闪击”,刚站住脚后又四渡赤水,甩开大部队,直接杀向云南。最绝的是,毛主席这回命令佯攻贵阳,蒋介石被吓得又调滇军护驾,结果红军悄悄从金沙江皎平渡过河,等国民党赶到江边,江水都流干净了,船也成了废铁。四十万的包围圈,硬是被“声东击西”捅了个大窟窿。讲真,这场仗,戏剧性拉满,“你以为我在这里,其实我早在对面了”。
类似的骚操作还不止这一次。1937年秋,平型关的乔沟,八路军115师抓住一点优势就不撒手。一早,日军运输队刚钻进沟,战士们就靠在草丛里等,汉阳造的步枪都快磨亮了,手榴弹一扔,爆炸声回荡在山谷。日军想架机枪反攻,可这山沟本就地方小,队伍也堵得水泄不通。红军冲锋在前,刺刀闪烁着晨光,杀得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收获满满。一天时间,毙敌一千多,还缴获百辆汽车和大批弹药。消息传开,全国人民都振奋了,原来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这里头,啥最神奇?是兵器?是人数?不是,是临场“抓机会”的本事。
不吹不黑,毛主席的作战秘籍也不是天上掉馅饼。他常翻《三国志》,笔记本上圈圈点点,吃透了那些以弱胜强的好戏。官渡之战,袁绍人多粮足,曹操死守不退,突然一招“奇袭乌巢”,把粮草烧成灰,袁军就哗变了。不在于兵力多少,军心更关键。赤壁大战更精彩,周瑜盯准曹军连船,趁东南风一吹,火攻一波带走二十万大军,曹操再能打,士兵心不齐也是败局。夷陵之战,陆逊守在山里不出头,等刘备的兵困于林,夜里一把火,烧了七百里,蜀军瘫软成“烤土豆”。毛主席把这些战例琢磨透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常挂嘴边。光有兵力,还得拧成一股绳。
到1950年秋,朝鲜半岛烽烟又起,鸭绿江边油灯下,毛泽东反复琢磨地图,手指来回划,思考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未来十年安稳”。说白了,等美军进了东北,后悔就晚了。他拍板,“保家卫国”,提前组建二十五万边防军,战士们带着棉衣、炒面,口中念着“抗美援朝”,扛着旧步枪,跨过鸭绿江。美军飞机大炮,一边“绞杀”,志愿军就一边搞“礼拜攻势”,七天干粮扛着,夜里借月光翻山越岭,钻沟钻壑,避开装甲兵。“穿插作战”,是这支队伍最大的利器。雪地里潜伏,弹坑里吃冻土豆,只要冲锋号一响,志愿军像老虎扑食,打得美军铁壁都要碎。五次战役后,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到“三八线”,对方不得不转为防守。美将克拉克,最后无奈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还承认自己“是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士兵们望着家乡,心里想着“身后的爹娘”,信仰和智慧,就是他们最硬的铠甲。
有人说,装备差距大,咋赢的?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有一辆锈迹斑斑的独轮车,那是李大爷当年推粮食用的。旁边的玻璃柜,四渡赤水的地图静静地挂着,红线弯来绕去,像条聪明的小蛇。一次参观,孩子趴着玻璃指地图:“爷爷,他们枪没别人好,人没别人多,为啥能赢?”老人拍拍独轮车:“打仗是为老百姓,老百姓就帮他们藏,帮他们送粮;指挥的人会绕,敌人摸不清,心齐了,办法就多,就赢了。”这不是空话,是真理。
说到底,毛主席到底怎么把仗打得那么出花?是在哪偷学的?你要说哪个西方战法,真没见毛主席去抱着克劳塞维茨的书念到深夜。更多时候,他好像就是靠“找路”,靠“会算”,靠“敢变”,靠“敢下决心”。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听着平淡,干起来可太“硬核”。民心最重要,打法最机智,临场反应快得像街头巷尾见风转舵的老手,真要说来源,那就是中国土地给的智慧,还有那些苦过、拼过、想过的人生积淀。
你看毛主席,不单是思考“打仗怎么赢”,更多是琢磨“人心怎么聚”。大队伍里,一串串民工推独轮车,从关东到闽南,扁担挑着希望,粮食里掺着信仰。装备有差距,人数有悬殊,可只要民心向着你,天地都是你的底气。有网友说,这不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极致表现吗?一点都不假,打仗不是“光拼命”,更是“会借力”。
战争里,有时候拼的不是枪炮有多新,炮弹有多少吨,其实更在于指挥的人有没有“灵机一动”,会不会“心里过弯”。一场仗,常常就是一句“转向扎西”,一次“声东击西”,一回“夜里穿插”、一辆老独轮车,立刻就能把阵势逆转。哪怕对面是世界强军,真碰上这招,你就得服气。
西方专家这回估计还是解不开“幕后真相”,因为这智慧,不是书本、不是数据、不是论证,而是“土里捡出来的本事”。你说毛主席到底师从谁?别说诗人歌者,别说兵法大师,真正的老师,是风吹雨打的中国大地,是那些背着孩子、推着独轮车的大爷,是散发着煎饼温度的民心。这种本事,现代科技都复刻不了。
回到开头那问题:毛主席的战争艺术,究竟从哪儿来的?有谁能学会?好像也说不明白,只能感慨一句:不是天生的天才,就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真本事。读到这里,估计屏幕前的你也有点发愣——到底是战略厉害,还是人心能拧?又或者,只有中国人才能在乱世中,靠一辆独轮车,靠几句朴素的信念,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就聊聊吧,假如你是那位推着独轮车的李大爷,会怎么看毛主席的安排?你觉得打仗赢,是靠战术,还是靠人心?你的答案,会不会比西方专家还给力?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