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在党史与军史记载中尚无确切且一致的定义。对此问题,各方观点不一,其根本原因多源于对“转折点”概念的不同诠释。
过渡阶段、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以及战略追击。显而易见,转折点并非出现在过渡阶段和战略防御阶段,那时我军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同样,它也不在战略追击阶段,那时我军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形势如同秋风扫落叶般不可阻挡。
因此,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战略进攻阶段,这一阶段始于1947年7月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直至三大战役的胜利告捷。
(1948年12月,刘伯承司令员于南征胜利总结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千里跃进大别山、豫东战役、辽沈战役。这三个关键时刻,恰好囊括了战略进攻的全过程。
在这方面,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毛主席具有无可置疑的发言权和权威,他对这三个重要时刻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历史转折,重大事件
“自战争进入第二年之始,即1947年7月至9月,我人民解放军已全面发起全国性的攻势,成功挫败了蒋介石意图将战火蔓延至解放区、意图彻底摧毁解放区的反革命图谋。目前,战事的主要舞台已从解放区转移至国民党统治区,我军主力已深入国民党统治腹地。”
“这标志着历史的重大转折。它见证了蒋介石长达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从盛极而衰直至覆灭的转折点。同时,这也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走向终结的转折点。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
1947年7月至9月,一场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式拉开序幕。以此为节点,三路大军如品字形般在南京政权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山东与陕北随即转入反击态势,蒋介石自春季发起的“哑铃型”重点进攻计划,至此已遭全面破坏。
在战争的初期阶段,蒋军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夺取了众多解放区的领土。而我军则采取集中兵力、形成局部战力优势、逐一歼灭敌人的战略,总计消灭了敌方112万士兵,从而对蒋军的军事力量造成了重大打击。
《全国解放战争史》卷三
然而,鉴于战争在解放区展开,区域面积与人口数量均有缩减,经济亦遭受了巨大破坏,这无疑削弱了我军的作战实力与潜力。
战争伊始,解放区占地239.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49亿。在首年,蒋军侵占了我方所有重要城市及部分乡村,面积约为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在两三千万人之间。
解放区的经济基础原本薄弱,受土地与人口的缩减影响,加之蒋军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情况愈发严峻。以陕甘宁边区为例,粮食产量锐减一半,山东鲁中地区14个县中,就有128万亩土地遭受荒芜。与此同时,自1946年春季起,关内各解放区普遍遭遇了严重的灾荒。以华中解放区为例,仅在1946年3月,受灾的民众就达到了四百多万之众。
自古以来,战争的核心便在于后勤保障。以解放战争这样的宏大规模为例,其所考验的更是国家长期的战争潜力。
毛主席对此洞若观火,正如他在十二月会议上所阐述的,这实乃“蒋介石意图将战火蔓延至解放区,企图一举摧毁解放区反革命势力的阴谋。”
将战火蔓延至蒋管区,于首年之际,即便是在我军削弱了蒋军实力的背景下,亦属可行;同时,恢复与拓展老解放区的生产,以及增强战争潜力,亦显得尤为迫切。
若仅凭刘邓孤军深入敌后,难免遭遇蒋军重兵的围追堵截,西路军失败的隐患在所难免。为此,陈谢、陈粟两部纷纷挺进中原,构建起品字型的战略协同格局。
在军迷的圈子内,部分人士对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提出疑问,其中不乏观点认为此举措对东北战局影响甚微,更有声音将彭总的宜瓦大捷视为挽救刘邓的关键一役。
无拘无束地选择你喜欢的相处方式,只要让你开心就足够了。
无疑,这一战略的深刻感受者非毛主席与蒋介石莫属。毕竟,主席所刺之尖刀直指凯申,其痛楚,凯申心知肚明。
在1947年11月1日的凯申年谱中,记载了他的洞察与决断。
(甲)在 大别山建立据点,旨在牵制我方兵力,威胁长江航运,同时扰乱我后方政治与经济秩序。(乙)试图牵制我方对胶东的围剿。(丙)阻碍我方进军华北,并支援东北。(丁)目前陈毅、陈赓等“匪”部蠢蠢欲动,显然是在为刘“匪”(伯承)提供掩护,然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必然是重返黄河北岸,以控制华北平原和晋南老巢,且他们决不会放弃其割据华北与东北的根本图谋。”
刘邓大军犹如箭头般锋芒毕露,勇冠三军,从而成为蒋政权眼中最为棘手的敌人。
蒋介石下令白崇禧组建国防部九江指挥所,负责统一调度“围剿”行动;除派遣两个整编师负责长江防线外,还从各地紧急调集部队,汇聚成由33个旅、80个团组成的强大阵容,自11月27日起,对大别山地区发起了一场全面围剿的攻势。
《解放战争史》第三卷
在大别山围攻的战役中,我们观察到,针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我军投入了精锐的整11师,以及整7、48、25师等核心部队,同时还有整9、20、&5师等不同番号的兵力。值得一提的是,整25师与整9师还参与了胶东地区的“九月攻势”。
整五师、整七十五师等昔日的老对手,亦被调至陈粟麾下。
胡宗南集团23旅中,陕豫交界的地带,以及洛阳与潼关一线,部署了九个旅的兵力,用以应对我陈谢野战军的行动。”;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自去年夏秋之际便开始南渡黄河,挺进中原,于江淮河汉流域纵横驰骋。期间,我军歼敌无数,成功调动并吸引了国民党军队南线约一百六十余个旅中的九成兵力,围绕我军形成包围之势,使国民党军陷入被动。此举在战略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二、解放战争渡过难关
中原地区,作为我军所开拓的新据点,面临着粮食、弹药及药品等物资供应的严重短缺,而大别山区的斗争更是异常艰辛且激烈。
中原野战军这支部队,身上流淌着一种悲壮的英雄血脉。无论是源自中原突围的部队,抑或是刘邓大军,他们均以无畏的牺牲精神,为全局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确立大别山根据地,实为南线战局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
鉴于蒋军拥有兵力与装备上的优势,且牢牢掌控着交通要道,能够迅速调集兵力进行增援,我军虽多次捕捉到歼灭战的有利时机,却无奈不得不作出放弃的决定。
派遣粟裕将军率领叶、王、陶三个纵队渡江作战,以此举措牵制敌方部分主力,引导其回防江南地区。
(《毛泽东军事年谱》)
继此之后,粟裕将军便步入了其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自1月22日的“子养电”起,他即对未来的作战策略进行了阐述:“我建议,在三军未来的行动中,采取灵活多变、时而集结时而分散的战术,以期实现彻底消灭敌人中的一路。只要周边区域能够迅速配合,有效打击援敌或延缓其推进,我们就有望成功歼灭敌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主席在审阅了其他领导人的意见后,并未予以采纳。随后,粟裕再次以委婉的语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样未获认可。
客观而言,彼时中原战事错综复杂,若仅以“忽集忽分”的战术构想为基础,缺乏实质性的有力论据,实难支撑。
1、成本与回报:渡江之后,由于缺乏后方的支援,部队将面临大量减员的困境。然而,若将这种在迂回作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与拥有后方依托所进行的歼灭战中的伤亡相比,那么每损失一万人,至少能够消灭敌人的一个主力师(即整编师)。
2、原定的计划核心目标在于促使蒋军重新部署,加强江南的防务,然而,第五战区的整编第5师、整编第11师,以及桂系的整编第7师和整编第48师,均难以被有效调回。
3、该方案采用三线兵力部署策略:主力部队依托根据地资源,开展大规模的歼灭战;江淮地区敌军近后方,部署由旅、团级单位组成的多路游击兵团,占领众多中小城市;而在江南敌军远后方,派遣由千人规模的远征游击队,旨在摧毁其地方政权。
初夏五月,粟裕于城南庄会议中成功通过面试答辩,中央据此调整了原有计划,作出了“暂缓渡江”的决定。
豫东战役堪称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巅峰之作,亦充分彰显了华东野战军的雄厚战斗力。简言之,战役中我军始终把握主动,于敌占之地巧妙抢夺资源,而后安然撤离,令国民党军虽拥兵众多,却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战事落幕之际,毛主席于7月13日的电报中言道:粟兵团需在当前区域持续作战直至次年春季或夏季,旨在击溃五军、十八军等敌军,为南下开辟通路。在此之后,我军将沿此道路向南推进,除非彻底消灭五军、十八军,否则不会继续前行。”
(《毛泽东年谱》下册)
从客观视角审视,渡江战役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我方的战略分散,瓦解蒋军的阵线,此举措依旧秉承了“北进发展,南面防守”的战略方针,延续了北进攻击与南面守备的基本战术格局。
豫东战役的辉煌胜利,有力地证明了我军能够在江北地区集中优势兵力,与敌人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决战。以此为里程碑,我们的战略布局从“北攻南守”转变为“两头并进,全面开花”。
粟裕的不渡江战略与豫东之战,在我看来,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二让司令”的美名流传至今。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主席领导下的中共团队的光辉成就。
胜利,终结蒋家王朝的统治。
同年八月,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及华北军区炮兵旅旅长高存信一同前往西柏坡。陈将军在其回忆录《走过百年》中记述道:
“毛主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解放战争的局势。他伸出左手,握紧拳头,拳面向下,平稳地置于桌面上,接着说道:“解放战争就如同攀登这座高山。”一边说,他一边用右手食指沿着左手拳心与中指之间的缝隙,由下至上缓缓滑过。当右手食指轻轻越过拳峰时,他语气坚定地说:“此刻,我们已经穿越了山脊,那最为艰难的攀登阶段已然成为过去。””
若对比国共两党军队的军事实力,我军实则稍显劣势。然而,从“过了山坳子”这一表述中,主席显然已胸有成竹,胜利在望。
在豫东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际,南线决战的大幕已然拉开。鉴于此,毛主席于7月23日将山东兵团的指挥权重新赋予粟裕将军。济南战役中,毛主席提出了“既要攻城,又要打击援军”的作战方针。然而,蒋介石军队并未积极配合,迫使粟总不得不亲自出马,主动寻求战斗。
7月下旬,林罗刘电告中央,拟主力南下。
此刻,我军于南北两线并行推进战略决战,此举充分显现了双方在信心士气、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综合较量,我军显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三、中国军事形势变化
辽沈战役,无疑在解放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场朋友们之间关系无比亲密的激烈对决,我想探讨一个关键问题:为何决策所需时间如此漫长?
辽沈战役的初步构想,源自于1948年2月7日主席的提议。若我军能够实现对阜、义、兴、绥、榆、昌、滦等地区的完全掌控,这无疑将更有利于应对蒋军的撤退。从战略利益的角度考量,封闭蒋军在东北并逐一将其歼灭,对我军而言,显然是更为有利的举措。”
随着冬季攻势的落幕,东北局领导层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央提交了进攻长春的提议。在权衡了其他可能方案后,他们普遍认为这些方案并不甚适宜。《罗荣桓年谱》详细记载了这封电报的核心内容,全文近2000字。
电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第三条所提及的刚晋升为纵队的三个部队——即第5、第11和第12纵队——在第五条作战计划中并未被赋予核心的作战职责。然而,随着重大战役的展开,攻取锦州以及两场关键的阻击战,仍由那七个资历较深的纵队担纲主演。
显而易见,在东北局首长的眼中,纸面上的实力并不能等同于实际的战斗力。同时,不妨对那些虚构数据、玩弄人头游戏的行径予以轻蔑一瞥。
随后,在第九条中,我们提出“拟承受四万人的伤亡”。
一个纵队约有37801人,一个师约11221人,一个步兵连约187人。将4万人换算后,相当于214个步兵连,这大约等同于8个师的步兵连总人数。
假设每支步兵连的伤亡比例达到一半,则涉及到的步兵连将达428个,这一数字相当于五个纵队中步兵连的总数。
这一估计,或许正是东北局首长们坚持攻取长春,而非主张将主力部队南移的深层原因。详细情况,第九条已有详尽阐述。
关于此次估计的伤亡情况,我们已无法进行核实。然而,鉴于后续对锦州的攻占,无论守军的精锐程度或是城防设施,长春均优于锦州。因此,我军伤亡人数超出锦州的2.4万人,这一数字很可能成为现实。
“直至辽沈战役的决战前夕,林彪将军的脑海中,以及诸多指挥官的心理层面,仍旧存在着对于攻克大城市的攻坚作战存有疑虑的观念。”
本篇综述汇集了众多原东北老同志,如李天佑等人的宝贵意见,实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若仅凭此一端,尚显偏颇。那么,让我们再谈谈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歼灭战”。
在这种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中,指挥官所面对的并非抽象的数字,而是战场上绵延不绝的各支部队。他必须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迅速做出决断,探寻那条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并据此指挥部队进退有度。同时,他还需精算部队的粮草弹药补给,以及伤员的转移事宜。总之,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数十万大军,堪称战争艺术的极致。
此外,东北地区的蒋军虽然在军级番号的数目上并不算繁杂,但其整体战斗力却颇为均衡。除了新1军、新6军等五大主力之外,第71军、第52军、第53军、第54军以及第13军均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滇军中的第60军和第93军亦不容小觑,而实力相对较弱者,不过是重新组建不久的第49军。
在东野的起步阶段,便遭遇了如此强劲的对手。随着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直至冬季攻势,才最终实现了对军一级蒋军的歼灭。此后,战局的难度瞬间攀升至“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的级别。
不久,进入五月下旬,试打长春的战役因配合上的失误而进展不顺,遂转而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面对沈锦的敌军缩守不出,围城打援的计划未能如愿,林罗刘三位将领立即向军委发电,表达出他们南下的坚定决心。
“即便面对由十万精兵组成的守城部队,只要我们能够确保不受大规模增援的威胁,我们也具备了将其全歼的充分信心。”
9月10日,大军踏上南下的征程。至9月28日,已明确确立先攻克锦州的战略方针。
须特别指出,我军在攻克锦州之后,原计划改为攻击锦西及葫芦岛之敌,转而投身辽西会战,此战略决策由林罗刘三位将军于10月19日21时提出。因此,原本规划的锦榆唐战役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辽沈战役。
《罗荣桓年谱》页611
综上所述,虽然五个月的决策过程看似漫长,然而这实则源于众多因素的交织,以及我们对这场“前所未有之大歼灭战”不断深入的认识和演进。其背后,是我国军队在出关之后,一边积极建设,一边连续击败强敌所经历的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我国军事格局目前已步入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长期占据优势,如今在数量上也已取得领先。这标志着我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和平的实现指日可待。”
“这一成就,得益于人民解放军在短短四个月内于全国各战场展现出的英勇斗志。尤其是南线战场上的睢杞、济南之战,以及北线所取得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等关键战役的胜利。”
在这诸多战役之中,辽沈战役无疑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
四、结语
总结主席讲话要点。
跃进大别山,逆风翻盘,首功告成。
城南庄的战略决策,以及豫东战役的胜利,共同奠定了南线决战的基础。
辽沈战役改写了军事力量对比。
须明确的是,这一转折点并非预示着“一战而定乾坤”,而实则应被视为一个里程碑。解放战争的胜利,乃是全党同志以及全国军民齐心协力、浴血奋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