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野心多大?想主宰亚洲,连中国的领土都想占!
1962年10月,喜马拉雅山下的战火突然燃起。
尼赫鲁站在新德里的总理府阳台上,长时间地注视着墙上那张他亲自修改过的地图。那条用红笔标出的“麦克马洪线”,随着边境冲突的加剧,正逐渐被中国军队抹去。
自1954年起调整边界线,1959年逐步推进边境哨卡,再到1961年强行建设军事道路,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推进。
在大国间的冷战博弈中,他一边呼喊和平,一边悄悄在中国边境布下扩张的棋局。
那年冬天,喜马拉雅山的寒风吹散了他心中构建“大印度联邦”的幻想。
地图上勾画着雄心,边境线上则布满了炮口
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了独立。
尼赫鲁喊出“亚洲之首”的口号,实际上他想继承英国留下的遗产,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霸主”。在他的计划中,巴基斯坦、锡金、不丹、尼泊尔,甚至中国的西藏,都将成为他扩张版图的目标。
1949年,尼赫鲁派遣特使秘密进入西藏,声称要“保护西藏文化”,实际上意图干涉西藏内部事务。同一年,他暗中命令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加强军事部署。印度军队在边境哨所的兵力从500人猛增至2000人,武器也从普通步枪升级为重机枪和迫击炮。随后,雷达和通讯设备被陆续部署到山上,全天候监视中国边防的动态。
1954年,尼赫鲁亲自审核并发布了新版国家地图。
地图上,藏南地区被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阿克赛钦也被涂上了印度的国旗颜色。在内阁会议上,这张地图被称为“战略声明”。尼赫鲁说:“修改地图不是小事,这是国家的决心!”
1955年,印度在藏南地区大规模扩建哨所,每个哨所都装备了重型武器,并驻扎了一百多人的部队。印度军队还在沿线建设了永久性的防御设施,增强了防御的深度。
印度国防部的新规定指出,边境哨所的火力范围需要覆盖到边界线内侧5公里的地方,对于任何越过这条线的目标,必须先采取行动再向上级汇报。
到了1958年,印度军队在东段边界设立了大约200个哨所。这些哨所之间的最近距离不到三公里,形成了一道从西到东绵延上千公里的坚固防线。
在山岭之间,战壕纵横,碉堡密布,原本地图上的虚线如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防御工事。
今年,印度政府推出了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公路的计划。
1961年,一条名为“战略公路一号”的道路建成通车,它直接穿过阿鲁纳恰尔邦的中心地带,使得物资和武器能够直接运送到中印边境附近。
尼赫鲁认为:如果战争爆发,这条公路将是印度取胜的关键通道。
会议席上的空话,雪山脚下的强行占据
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所谓的“印度边界方案”。这个方案要求的边界直接涉及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东边的达旺到西边的阿克赛钦,一个不漏。
1959年春天,西藏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印度军队趁机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兵力。前线指挥官发出了紧急指令:“哨所之间的距离要缩短到三公里,重型武器要直接部署到前线,如果必要,可以直接发出警告并开火。”
同年6月,朗久哨所发生了冲突。印度军队主动越过边界挑衅,在中国的朗久地区强行建立了新的哨所。到了10月,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印度军队再次制造了对峙局面。
最近发生了两起事件,导致印度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显著增加。
1960年4月,周恩来亲自带领代表团去了新德里,和尼赫鲁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虽然谈判时气氛平和,但边境上却传来阵阵炮声。
印度在与相关方谈判的空档期,在有争议的藏南地区增设了许多哨所,并将新获得的苏制M46型130毫米加农炮直接部署到了前线。
1961年,印度开始实施边境防御计划。他们在东段增加了5000名士兵,并建造了上百座坚固的混凝土碉堡,每个碉堡都配备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同时,还在哨所之间挖了两米深的战壕,形成了哨所、碉堡和战壕三层防护的防御体系。
尼赫鲁坚定地表示:“印度的边界不可侵犯!”然而,这条边界却划在中国的土地上。
枪响了,骑兵们开始了反击。
1962年10月20日清晨,印军突然越过边界线发起全面攻击。印军从多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企图一举占领中国边境的前沿阵地。中国边防部队迅速做出反击,东线达旺和西线阿克赛钦两线同时展开战斗。
在西部的阿克赛钦地区,中国的军队成功突破了印度军队的主要防线,连续占领了多个碉堡。仅仅一周时间,阿克赛钦地区就被完全收复。东部的达旺战役则更为激烈,中国的部队强攻达旺的要塞,逐一清除了印度军队设置的200多个哨所。印度军队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位置。
11月21日,中国政府主动宣布单方面停止军事行动。中国边防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了20公里,展示出和平的诚意。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也让印度的雄心受到了打击。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国会公开承认:“我们在边界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尽管战败,印度并没有放弃它的雄心壮志。
1963年,印度宣布实施“边界防御加强计划”,新增100个哨所,并大量引进苏联的重型火炮和战斗机,将这些武器装备全部布置在藏南地区。边境的印度军队人数再次提升到1万人。
1964年,尼赫鲁离世。接任的领导人延续了他的边境军事策略,加强了边防驻军,并修建了更多的战备道路,哨所更是建到了海拔5000米的雪山顶上。
1967年,印度军队在乃堆拉和玉曲两地又引发了冲突,结果再次被中国军队狠狠教训了一番。
1962年中印边境的冲突,打破了尼赫鲁构建大印度联邦的梦想,但没有阻止印度继续扩张的步伐。
几十年过去了,喜马拉雅山上原来的战壕已经荒废,但印度军队却在边境地区新建了许多公路、碉堡和哨所,不断向前推进。
尼赫鲁用红笔修改地图的日子早已过去,但他的野心至今仍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印度的国防策略中。
高原上的铁丝网、混凝土碉堡和每年新建的战备公路,仍在冷风中讲述着未完的故事。真正的和平,可能还要等待那个尘封已久的答案,在雪山之巅响起。
参考资料
张文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印度的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问题》,发表在1998年第5期的《战略与管理》杂志上,页码是105到109。
张传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冷战时期中印边界谈判的影响因素(1958-1960)》,发表在《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页码是66到73页。
吴迪写了一篇关于尼赫鲁大国思想与中国印度边界争议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该论文由云南大学出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