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场战役之后,日本的海上力量已沦为纯粹的辅助角色,除少数具备特殊用途的舰艇外,常规军舰在海上已基本丧失了其原有的作用。”
小泽所提及的那场激战,便是1944年10月爆发的莱特湾海战。若将中途岛海战视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那么莱特湾海战则无疑是美军取得太平洋战争全面胜利的宣言。
五十年前,日本海军凭借甲午一役,正式确立了其在世界海军强国中的地位。然而,五十年后,这支一度令日本人自豪的海军力量,在莱特湾一战中遭到了美军的毁灭性打击。
在这场战斗中,日军的伤亡情况究竟如何?为何连日本人都坦言,此战几乎将海军彻底摧毁?
1944年尾端,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已显露出败象,经过数年的激战,盟军的强势地位逐渐凸显。此时,盟军转入反攻态势,接连攻克了马里亚纳群岛及比阿克岛等关键战略据点。
盟军已牢牢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接下来面临的关键任务是彻底击败日本。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盟军拥有众多进攻策略可供选择,无论是挥师菲律宾,还是挺进台湾,都将给日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经过深思熟虑,罗斯福权衡了众多将领的建议,最终决定批准麦克阿瑟对菲律宾发起反攻的计划。菲律宾不仅是太平洋地区的关键战略要塞,而且还是美国长期耕耘的重要殖民地。
当美国着手筹划战事的下一步部署之际,日本军方总部亦早已按捺不住,因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早已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长期的战争对国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海军的表现尤为明显。
作为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军种,日本海军在战争爆发后,所获得的补给极其有限。面对源源不断得到补充的美国海军,日军的舰艇与飞机数量日渐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马里亚纳群岛的沦陷,使得京滨、阪神等工业区域直接暴露在美军空袭的威胁之下,美军持续的空袭行动对日本的工业生产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
此刻,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几近停顿,此状况预示着海军在资源补给方面将面临极大困难,甚至难以维系在太平洋战场的持续作战,其资源储备亦告急迫。
面对紧迫的局势,日军已无太多良策可循,所能做的仅剩不断冒险一搏。
急于突破僵局的日军,毅然决然动用了海军的全部实力,将所有力量倾注于一场关乎存亡的决定性战役。若能获胜,日本海军或许还能保持与美军的持久对峙;然而,一旦战败,日本海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
1944年10月20日,美国海军的一支两栖作战部队对菲律宾群岛中部的莱特岛发起了攻势。与此同时,日军一部从莱特岛的东南方向部署阵地,标志着莱特湾海战的正式开战。
日本深知美国人对菲律宾的深厚情感,对与美军在菲律宾进行决战亦有所预想。
日军未曾料及,在莱特湾海战爆发之际,美军对台湾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空中打击。尼米兹始终对日本在台湾岛上部署的部队予以高度重视,以至于他起初便力主直接进攻台湾,意图切断日本通往南亚的航线。
尽管他的提议未被采纳,尼米兹仍于莱特湾登陆前夕,特地派遣航母对台湾进行轰炸。事实最终证明,他的预见极为精准。这次空袭出其不意,给驻台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不言而喻。
在此次空袭中,日军短短三天便遭受了600余架飞机的损失。追溯至一个月前,直至此次空袭结束,日本方面总计已损失了1093架飞机。
经过此次袭击,日本在菲律宾的陆军第4航空军仅剩约200架飞机,海军第1航空舰队亦仅余35架,而驻台的第2航空舰队则幸存约230架。
至此,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绝大多数战机已遭毁灭,空中反击的能力已不复存在。尽管莱特湾海战尚未揭开战幕,胜负的结果其实早已不言而喻。
鉴于日本海军已大体丧失了航空军的支援,无论是即将到来的海战,抑或是对美军登陆部队的抵御,他们不得不仅凭自身的水面舰艇来应对挑战。
美军不仅坐拥庞大的海军舰队,其空中力量亦未遭受重大损失。鉴于日本海军长期以来的防空表现不佳,美军已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或许,日本海军的决策层洞悉了此战的结局,然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迎战。毕竟,若继续如此被动下去,终将难逃美军铁拳的打击。不如放手一搏,争取一线生机。
为了这场决战,日军倾其海军之力,动员了几乎全部的海上力量。
依据日军的部署,中路由栗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集结了5艘战列舰、10艘重型巡洋舰,以及十余艘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该舰队将从文莱启航,驶入莱特湾,旨在消灭盟军的登陆部队。
抵达南路后,日军部署了两支舰队,一支由西村祥治指挥,旗下拥有两艘战列舰、一艘重型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另一支则由志摩清英率领,携带着数艘巡洋舰与驱逐舰,他们将自南面协助栗田健男,对美军实施夹击。
日军战略部署的核心依旧偏向北方,由小泽治三郎领衔指挥的北方舰队,驾驭着日本所余的唯一航空母舰,旨在吸引美军的主力舰队。
如此,中路与南路的三支舰队便能趁美军注意力集中于北线之际,对缺乏主力舰队支援的美军登陆部队及其护航的航母舰队发动突袭。
为确保此次战役的胜利,日军不惜动用其最强大的战力,将大和与武藏这两艘超级战列舰悉数投入战场。此外,即便航空军部队所剩无几,日军亦动员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至于日本海军仅存的四艘航母,亦无一例外地被部署至前线。可以说,日军此番的三线布局,已几乎倾注了海军的全部力量。
随后,栗田健男率先向美军舰队发起了猛攻。然而,此时日本海军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缺乏航空军的支援,更致命的是,除了北面舰队外,其余三路舰队均未得到水下舰艇的防护。这三支舰队完全由水面舰艇构成,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之下。
这一弊端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栗田健男率领的舰队刚踏入锡布延海,便遭遇了美国潜艇的侦测。在毫无水下作战能力的日军面前,夜袭未能得逞,反而遭受美军潜艇的连续打击,两艘重型巡洋舰被击沉,迫使日军不得不调整作战计划。
即便如此,栗田健男仍旧坚守阵地,未选择退却。这一抉择使得舰队在翌日遭遇了哈尔西侦察机的发现。
哈尔西迅速派遣三艘航母对栗田的舰队发起了围攻。栗田舰队在先前已遭受重创,面对美军的强大主力,显得无计可施。激战中,大和与武藏号均遭受严重损害,尤其是武藏号,最终不幸沉没。
遭受重创的栗田健男匆忙撤离战场,而正当美军有所松懈之际,驻吕宋岛的日军趁机派遣轰炸机对美军舰队进行突袭,一举击沉了美军的普林斯顿号航母。
正当栗田健男指挥的日军舰队与美军舰队激战正酣,南路日军舰队亦与美军展开激烈交火。西村舰队的先头部队率先抵达苏里高海峡,甫一进入便遭遇了美军的第七舰队。
位于对岸的第七舰队,乃美国海军中战列舰实力之最,自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列舰对决。由于缺乏水下作战能力,日军再次遭受不利,西村的战列舰屡遭鱼雷的猛烈袭击。
扶桑号接连遭受鱼雷的击中,随即引发内部爆炸,致使船体瞬间裂为两半。
西村被迫指挥部队仓促应对鱼雷的突袭,而美军则趁机迅速完成了战列舰的部署。待到西村回过神来,已然错过了时机,他的其他战舰未能及时反击,便遭到了美军炮火的猛烈轰击。
当南路舰队的志摩清英舰队抵达事发地点时,西村的舰队已然全军覆没,西村亦不幸阵亡。目睹这一惨状,志摩清英深知战局已不可挽回,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残部悻悻退离战场。
至此,战事仅进行了数日,日本海军所派遣的四支主力部队中,已有三支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日军所寄厚望者,唯有小泽治三郎所率领的北方舰队。在栗田健男率领的部队被哈尔西部众击退之际,哈尔西部众所派遣的侦察机亦成功锁定小泽舰队之所在。
为剿灭日军的主力舰队,哈尔西果断决定率领第三特混舰队进攻小泽,迅速率军驶离莱特湾。他的部队成功追击至小泽,随即爆发了一场激战。面对哈尔西的猛烈攻势,小泽舰队陷入困境,束手无策。
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小泽指挥的四艘航母已是海军倾尽所有,相较之下,哈尔西率领的第三特混舰队则拥有九艘航母、七艘轻型航母以及六艘战列舰的雄厚阵容。
实力悬殊迅速显现,战事刚一展开,小泽的舰队便接连遭受重创,两艘航母相继沉没。幸运的是,他成功地将美军的主力部队引诱出来,待哈尔西率领舰队追击而出,圣贝纳迪诺海峡已然空无美军舰队的踪迹。
正当小泽与哈尔西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展开激战之际,栗田健男率领着残存的舰队驶入圣贝纳迪诺海峡。他敏锐地察觉到哈尔西的踪迹已消失无踪,遂立刻对驻守海峡的美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此刻,莱特湾海战中最引人争议的一幕上演。金凯德在执行护航任务时,意外遭遇了日军舰队,而此时哈尔西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所指挥的6艘航母与战列舰,原本肩负的是护航的重任,实际上却几乎丧失了攻击的效能。
在紧急关头,金凯德只得仓促指挥所有舰艇向东撤退,甚至不惜以明码向邻近的盟友部队发出求援信号。与此同时,对岸的栗田健男却对眼前美军舰队的真实状况一无所知,误判其为主力舰队。
在小泽与哈尔西交火的期间,他早已将诱使哈尔西开战的情报透露给了栗田。然而,由于种种意外,栗田的舰队并未接收到这一关键信息。
栗田健男在击沉了甘比尔湾号航母后,随即指挥部队撤出战场。然而,日军并未因此放弃,他们组建了闻名遐迩的“神风特攻队”。这支队伍的攻击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成功再创佳绩,一举击沉了美军另一艘航母。
至此,莱特湾海战宣告落幕,美国海军在这场激战中收获了辉煌的胜利。
在战术层面,美军的表现并未达到特别出色的地步,尽管日军遭遇了诸多挑战,它们仍大体上达成了既定目标。
小泽的舰队成功诱使哈尔西的主力舰队现身,导致美军在莱特湾的护航航母险些遭受全军覆没的命运。美军在此役中损失了三艘航母,另有四艘航母遭受重创,但相较之下,这些损失对美军而言已不算重大。
对于日军而言,这场豪赌终以彻底的失败告终。南路舰队未能抵达预定海域,尽管栗田一度占据上风,但他的误判使他错失了扩大战果的良机。
在这场海战中,尽管美国取得胜利略显不光彩,但那终究不过是不光彩的胜利罢了。然而,对于日本而言,这场战役却是一场灾难。为了一个最终未能实现的宏伟目标,日本海军几乎倾尽了所有战斗力。
尽管日军的主力北方舰队成功吸引了美军的主力,然而代价惨重,小泽的四艘航母尽数被美军击沉。至此,日本海军丧失了所有航母。在栗田健男指挥的中路舰队中,5艘战列舰中,武藏号沉没,金刚号亦随之后续沉没,其余战列舰亦遭受了严重损伤。
栗田虽属少数将领中将舰队带回,然而归国之际,仅剩大和号尚存战力。南路两支舰队亦遭受重创,而西村舰队则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痛损失。
经事后统计,日本海军在莱特湾海战中损失惨重,共计4艘航母、3艘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以及11艘驱逐舰。即便幸存下来的舰队也遭受了严重打击,其中6艘战列舰在返航途中再遭一艘损失,而剩余的战列舰中,唯有“大和”号尚能保持作战效能。
在激战中,仅有6艘重巡洋舰幸免于难,其中3艘因严重损伤而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另有1艘在不久后亦被美军击沉。此外,日军还承受了6艘潜艇的损失,以及288架飞机的报废。
这损失对日本海军有何影响?
日军参战的数据足以揭示真相:在莱特湾战役之后,日本海军已不复拥有可用的航母,战列舰中仅剩大和号尚能勉力作战,而19艘轻重巡洋舰中已有超过十艘被击沉。
日本海军所剩无几,仅存少数轻型巡洋舰和驱逐舰尚可勉强投入作战。同时,日本航空军部队在战争中亦遭受重创,仅保留下寥寥数架仍可动用的战斗机。
在已故高官之中,最为显赫者莫过于前文所述的第二战队司令官,西村祥治中将。
在日本官阶体系中,海军中将级别的官员并不常见。这一点从我们多次提及的日本最后一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小泽以及栗田的职务即可窥见一斑。由此可见,这位高官在海军内部的地位之显赫。
此外,日军亦有多达四名海军少将不幸丧生,这些将领当时均系因紧急情况,以“高职低配”的方式临时指派至日军军舰上。舰长,此次将军们的陨落,亦令其他30余位大佐之死显得不再那么引人瞩目,至于中低级官员的牺牲,更是鲜少有人关注。
仅凭这些数据,便能洞悉为何小泽在战后宣称日本海军此战已遭致全盘覆没,事实的确如此。日本已失去海上及空中的作战能力,而剩余的海军实际上仅沦为防空的固定炮台。
这场激战不仅将日本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力量彻底摧毁,更令其海军人才库遭受严重断层,阵亡者均为显赫的勋贵,实乃对日本的沉重打击。自此,日本在海上再无任何军事威胁可言,这一状况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