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孔子说的话多处自相矛盾,缺乏系统思辨性

发布日期:2025-07-02 04:45 点击次数:128

孔子,一个浊世文人,因为他提出的那套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理论顺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被捧上神坛封为“圣人”,吃了几千年的冷猪肉。

人,虽然自诩为高级动物,但在大自然的眼里,仍然只是生物链上的一环,与牛马、老虎一样,有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食物和性爱的需要),然后才是情感层面的需要。人与万物一样,有生有死,有存有灭,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的草狗,用完就扔了。

然而,孔子却将人的动物本能选择性地忽视,直接将他那套道德标准建立在人的情感需要上面,于是使人人养成了“知耻”的良习和“好面子”的陋习,后世之人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将“三纲五常”推演到了无数新的极端,使人人陷入“律己”的闭环里,将科学思维彻底摒弃,导致自然科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才将部分人惊醒。

当我们细细咀嚼孔子说的那些话,发现许多地方都是自相矛盾的,并无一以贯之的经得住推敲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下面就将孔子那些自相矛盾的话放在桌面上晒一晒:

1、“食、色,性也”(孟子说的)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的)

原文:食、色,性也。翻译:食物和性爱是人的天性,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原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翻译:我没见过喜欢道德如同喜欢美色那样的人。

既然你知道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为何还要要求人们对道德的喜爱程度超过对生理需求的喜爱呢?

2、“割鸡焉用牛刀”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曾在武城这个小县当县令,教当地的百姓学习孔子的礼乐之道。)孔子路过武城时,听到有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宰牛的刀。”意思是说他的礼乐之道是用来治国安邦的,怎能用在这么个小地方?子游回答说:“昔日偃听夫子说:‘君子学习礼乐之道则变得爱人,小人学习礼乐之道则容易驱使。’”子游是引用他此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孔子说:“你们听着: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戏言耳。”

你前面叫子游推广礼乐,后面你又说小地方的人不配学习礼乐,前后矛盾,怎能教导学生?不是误人子弟吗?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贯彻“三纲五常”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既然说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那么许多国君、百姓不愿意学礼乐,你为什么又要去游说别人学习礼乐呢?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再来谈谈孔子是如何灌输“愚孝”思想的。

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一个人父亲在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之内,他没有改变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那就可谓是孝顺了。

明太祖的祖上世代贫穷,他父亲朱五四更是穷得舀水不上瓢的穷光蛋。元朝至正三年,凤阳一带发生灾荒、温疫,朱五四夫妻和三个儿子,要么饿死,要么病死,当时朱元璋才17岁。要是朱元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朱五四继续当穷光蛋,那还有后来的明太祖吗?朱元璋也确实当了三年的游方和尚,乞食为生,不过,那不是因为孝顺而“无改于父之道”,而是为了生存下去。你能说朱元璋不孝顺吗?

所以,儒家从鼻祖孔子开始,就不注重客观实际,不注重自然规律,而将一门心思都用在了那些虚无飘渺的道德上了,真正治国理政的还是法家,真正对科学发明做出贡献的还是道家。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