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曹魏夏侯惇、夏侯惇、曹仁、曹洪,谁官职最大?谁最受曹操信任?

发布日期:2025-07-14 15:38 点击次数:193

曹魏宗亲四大将:夏侯惇的信任,曹仁的大司马,谁才是最硬核靠山?

初夏的夜里翻书,三国那点事儿又飘到我脑子里。想起曹操身边那几个“自家人”,有时候比亲兄弟还铁。说的是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四位可真不是随便凑数的——一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咱先画个小场景。建安三年下邳城外,箭雨哗啦啦落下来,有个人左眼中箭没吭声,还把带血的箭头嚼了吞下去。这画面别提多带劲,就是我们熟悉的“独眼龙”——夏侯惇。他当时啥感觉?估计脑袋嗡嗡响,但他咬牙不认怂,“老子还能打!” 这股狠劲儿,在军营里直接封神。

再说官职吧,他后来一路干到前将军,那可是武将天花板级别的位置了。当时要论兵权和待遇,他能骑着皇家专车进出魏王寝殿,还总督二十六军,说白了就是半壁江山交给他看着。有时候你得承认,人和人的关系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别人只能站门口等圣旨,他能推门进去找老板聊两句家常。这种信任,不是靠吹牛来的,是刀尖上拼出来的。

不过讲到最终官职,其实后期还有更高一级,比如大将军、大司马啥的。这俩头衔,一听就分量十足。有人问,到底哪个最大?其实大司马地位还要再高一点,因为它兼管军事政务,是帝国顶流指挥棒。而这个位置,被谁拿到了呢?答案让人有点意外,不是最早跟着曹操出生入死那个,而是沉稳内敛、不怎么爱抢风头但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的——曹仁。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全天下都以为樊城守不住了。但偏偏就是这个时候,城墙上的那个身影始终没退缩。他一句话:“受国厚恩,只能死守。” 多少士兵听完跟打鸡血似地往前冲。据史书记载,当时连徐晃赶来救援都差点迟了一步,要不是这份硬气撑住局面,大概率南线直接崩盘。所以后来等到新皇登基,第一个被拜为大司马的人选,就是他。也算对得起他的付出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签。比如夏侯渊,人称“虎步关右”。西北边防全压在他肩膀上,那会儿汉中一仗真的是命悬一线。如果没有黄忠那一下冷枪,也许故事会完全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这哥们最后倒在定军山,把整个西线留给后人唏嘘。他生前最高做到征西将军,没有晋升更高爵位,说起来还是挺遗憾。

至于最后这位老兄弟——曹洪,你要说战功肯定不少,但更多被大家记住的是钱多。不夸张,《三国志》都忍不住写两笔,说他的财富惊人。不过仕途嘛,总归有些坎坷。有次因为门客犯法,加上之前借钱的小摩擦(据说世子求借银两被拒),结果差点吃牢饭,多亏卞太后出手相救才捡回条命。明帝时期虽恢复官职,可心里的疙瘩怕是一辈子也解不开。

几个人放一起比,比什么呢?有人比战功,有人看最终职位,还有人在乎老板心里的分量。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他们各自特色,大概这样:

- 夏侯惇:情义+信任值拉满,是唯一可以随便进卧室找领导谈心的人。

- 曹仁:沉稳派代表,关键岗位从无失手,大司马加身名副其实。

- 夏侯渊:行动力爆棚型悍将,可惜英年早逝,让很多布局成泡影。

- 曹洪:富贵路上的浮沉典范,该拼的时候敢冲锋,也因小节栽过跟头。

天气闷热的时候偶尔琢磨,他们几个之间有没有喝酒撸串聊天互相吐槽过彼此升迁快慢、赏赐多少这种事啊?毕竟都是一家亲,有些玩笑可能只有自己人才懂。例如某天晚上帐篷灯火微弱,一桌几碟凉菜,两壶浊酒,也许某个人突然冒一句:“老哥,你现在到底管多少兵?”另一边乐呵呵回:“我呀,就剩这一只眼睛还能盯你们。”

顺手补充一下终极排名哈:

1. 官职最大(按历史记载):

曹仁 > 夏侯惇 > 曹洪 > 夏侯渊

2. 信任指数最高(纯主观体感):

夏侯惇 ≈ 老板贴心+托孤首选

其实每次看到这些故事,我总觉得古代那些豪杰哪怕表面严肃,其实骨子里也很讲究情谊与担当。有时候决定走向的不只是刀剑,更是在困境中的一句承诺、一份托付、一顿夜宵后的默契目光。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感受,看书看到这里,会不会忽然想起生活中的某个朋友?

内容来自公开史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历史定论。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