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9 月 24 号,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在联邦公报上发了通知:从 8 月 1 号开始,欧盟的汽车和零部件就得按 15% 交关税。
不过也有豁免的,像部分药品、飞机零件、软木这些自然资源不在征税范围内,关税表也跟着调整了。
消息一出,德国车企股价还涨了不少。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 ——7 月下旬美欧就签了框架协议,欧盟委员会说 15% 已经是 “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白宫则喊着 “要互惠、公平、平衡”。
表面看是美欧关系缓和了,实则是全球贸易的规矩在悄悄重划。
现在大家最担心的是:15% 会不会变成未来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税 “新底线”?会不会把多边贸易拆成一个个 “小阵营”?
一、15% 不是瞎定的!美欧为啥在这个数上达成一致?
15% 这数可不是拍脑袋想的,背后全是双方的算盘。
7 月 27 号美欧签完协议,白宫第二天就发了说明:欧盟卖到美国的商品,要按 “包括最惠国待遇(MFN)在内的统一 15% 税率” 算,还列了免税清单,像航空、仿制药这些关键行业,只按最惠国税率来。
到了 8 月 21 号,双方又发联合声明:只要欧盟提交了对应的立法提案,从提案当月初开始,汽车和零部件关税就降到 15%,还能追溯到当月第一天生效。
9 月 24 号美国这波操作,就是把 7 月的口头承诺落实成了能执行的税率和免税名单。
对欧盟来说,这就是 “用让步换喘息”—— 取消对美国工业品的关税、扩大农渔产品进口,换来了汽车行业的 “止血价”,没让之前威胁的 30% 全行业关税成真;对美国来说,算是把 “互惠关税” 从喊口号变成了实在的筹码:既稳稳收 15% 的税,又没放弃对钢铝这些敏感行业收高关税的权力。
更关键的是,这 15% 是 “一口价”,不是 “叠加税”。
之前市场还担心 “会不会在现有关税上再额外加 15%”,现在欧盟和白宫都明确了:多数欧盟商品统一按 15% 来,个别行业只按最惠国税率算,汽车和零部件更是明写了 “15% 封顶”。
而且 9 月 24 号的通知把免税清单列得很细,像软木、石墨、镁、稀土这些美国本身缺的自然资源,还有不少航空用的机电零件,都在豁免范围内。
这种 “清单免税 + 统一税率” 的组合,让企业能算清楚成本,不管是定价、锁外汇,还是安排生产计划,都有了个明确的 “参考点”。
从资本市场反应也能看出来:德国车企股价一听这消息就涨了,本质是 “政策不确定的风险没了”。
之前关税可能是 25%,现在降到 15%,虽然还是比以前高,但至少能预判了。
短期看,企业能调整策略 —— 是从欧洲直接卖去美国,还是干脆在美国本地生产;财务上也能重新算:关税会吃掉多少利润,什么时候能回到盈利拐点。
长期来说,这 15% 会彻底影响跨境投资节奏、零部件全球分工,甚至车企在美国的定价话语权。
二、“缓和” 是假象?贸易规则正在变 “碎”
要是把 WTO 的最惠国待遇和争端解决机制比作 “大家都要守的公共规则”,那现在美欧这套更像 “双边私下约定 + 清单管理” 的 “私人规则”。
一方面,统一 15% 确实少了些政策折腾,但也把贸易管理从 “通用规则” 拉到了 “双边清单”—— 谁能免税、免多少,全看谈判怎么谈,随时能变。
欧盟委员会自己也承认,这是 “当前难局里能拿到的最好结果”,核心逻辑就是 “用部分让利换关键产业的确定性”。
说白了:贸易秩序是回来了,但秩序的边界跟着谈判走,没个准谱。
汽车行业的变化更明显:15% 不是终点,是 “指挥棒”。
现在在美国本地生产的好处变多了,跨国车企肯定会更快把中高端车型、混动和电驱系统搬到美国生产,抵消跨境运输成本和政策变动的风险;那些还靠欧洲工厂的高端小众品牌,就只能纠结 “是涨价让消费者买单,还是减配置降成本”。
市场已经给出信号了:有车企说要加大美国的产能,靠 “改产地” 避开关税,还能贴近北美供应链。
这么一来,全球汽车产业地图就像 “拼图”—— 关税、原产地规则、关键零件豁免、本地补贴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 “不是去全球化,而是不再无差别跨国布局” 的新常态。
更麻烦的是,这规则 “说变就变”。
现在的安排里,美欧还留着谈钢铝、高端制造材料高税率的余地,以后在数字税、补贴、绿色壁垒这些事儿上,也能互相 “交换条件”。
对企业来说,“清单管理” 看似给了确定性,但这确定性的边界,是政治时间点和供需缺口共同决定的 —— 总统一道行政令就能改豁免清单,议会立法一拖延,可能就影响之前说的 “追溯生效”。
欧盟官员在议会里也直言:15%“没让贸易停摆”,但 “要是超过某个门槛,就会变成‘禁止性关税’”—— 这话既是安抚,也是警告。
三、贸易 “碎了”,企业怎么活?三张牌要打好
面对这种碎片化的贸易环境,车企和零部件商想活下去,得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算清楚 “本地化的账”
既然 15% 是确定的了,企业得用 “美国产能利用率 × 供应链灵活度 × 品牌溢价” 这三个维度重新算账。
如果品牌够硬,能把关税成本转嫁到售价上,那继续从欧洲出口也不一定亏;但如果利润被关税压得太薄,就得转去美国生产,而且要优先用免税清单里的核心材料和零件,把关税的影响只限制在整车环节。
供应链端也要做功课:先梳理清楚,那些免税的自然资源、航空用机电零件,能不能用到汽车制造里?如果能,就搭一个 “免税原料 — 本地加工 — 免税部件” 的链条,最大限度降低成本。
第二张牌:“金融对冲 + 价格管理” 组合拳
统一税率给了中长期定价的空间:企业可以把关税当成 “准成本”,放进保险和外汇掉期的对冲模型里,和汇率波动、原材料涨价这些风险一起管理。
对经销商来说,定价不用一下子把关税全加进去,可按 “不同车型差异化定价 + 配置捆绑” 来缓冲。
比如高端车型可以少涨点,走量车型适当调整,再把一些实用配置打包进去,既减轻对消费者的冲击,又能保住市场份额,还能等监管那边扩大免税清单的机会。
这里的关键不是 “涨多少”,而是 “怎么慢慢涨”—— 让消费者觉得价格稳定,让股东看到利润有回升的希望。
第三张牌:抱团搞 “政策游说”
清单式豁免给行业协会提供了能下手的方向:比如哪些机电零件既给航空用,也能给汽车用?哪些化学原料既能做药品,又能当电池电解液?行业协会可以收集数据,证明这些零件 “很关键,没法替代”,推动把它们放进免税清单;还能联合上下游企业,做一份 “成本 — 就业 — 减排” 的三重影响报告,给政策制定者一个 “支持豁免” 的理由。
欧盟这边也得盯紧:取消美国工业品关税的立法进度,直接关系到美国关税能不能按时追溯生效。
产业界得同时跟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和各成员国沟通,确保法案不被个别国家卡住。
从大环境看,15% 不会马上影响美国通胀,但会给耐用品价格加上一个温和但长期的 “关税成本”;再加上企业去美国本地投资的开支,未来几个季度,汽车和高端消费品的整体价格可能会被拉高。
对欧元区来说,直接影响出口需求倒不大,真正的问题是 “企业投资要重新调整”—— 欧洲车企把更多新增产能放到美国,会削弱欧洲本土高端制造和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进而影响研发合作和人才储备。
其实贸易碎片化的成本,从来不是一次交清的,而是以 “机会成本” 的形式慢慢显现:比如错过的技术合作、浪费的产能布局。
现在最现实的问题是:15% 会不会变成 “模板”?日本、韩国这些主要汽车出口国已经被卷进类似谈判里了,说不定以后会出现 “15% 关税俱乐部”,既有多边又有双边的混合模式。
一旦这模板固定下来,全球车企的生产布局会被迫围着 “美国 — 欧洲 — 其他地区” 这三极重新调整,以前靠 “规模降成本”,现在得看 “地缘政治出牌”。
如果这就是新常态,企业就得在战略规划里多留些 “应对政策变化的空间”—— 把投资决策从 “只看价格、成本、规模” 的二维思维,升级到 “考虑关税、补贴、豁免、规则” 的四维思维。
好消息是,清单越明确,企业越能算清楚账;坏消息是,这清单说不定每天都变。
答案确实不轻松,但方向很清楚:在 “能预判的不确定性” 里,先活下来,再把成本算得更细、把策略调得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