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我国自己设计、开发、建造的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在江苏启东顺利下水。
这两艘船的设计长度大概是198米,宽度则是38.5米,型深也达到了18米。
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就是泥舱容量达到了3.5万立方米,在亚洲算是第一名了。
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船只大概用90分钟就能把泥舱全部灌满,最大挖深能到120米,差不多就像耙头可以伸到40层楼那么高的海底去吸泥沙。
这套先进的设备,要说能不能解决黄河下游那些年年困扰的“悬河”问题,真得打个问号。毕竟,悬河的形成涉及到土壤沉积、河道变化啥的,用机械设备来处理,可能只能算是部分缓解,根子上的原因还得靠综合治理。
黄河,咱们中国历史上最响亮、争议也最多的那条母亲河,它的下游泥沙问题牵扯的事情可多得很。
据官方统计,黄河的泥沙含量曾多次刷新纪录,被誉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它的泥沙主要是从中游地区流入地,特别是黄土高原那一块。
老化得厉害,一遇上大雨,这些土就被冲刷到河里去,结果黄河整年带着满满的泥沙往下游奔流不息。
泥沙对于河道的影响可不止是“水变浑”,它会持续堆积,导致下游的河床“抬高”。一旦河床比两岸还要高,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决口,洪水的破坏力会变得特别厉害。
在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偏离路线、发生决口,说到底,都是泥沙堆积折腾的成果。
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大规模的饥荒、动荡甚至战事,都跟黄河决口脱不了关系,这也是古人把黄河叫“害河”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建起来以后,治理黄河一直被摆在国家重要的位置上,始终是头等大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才算算把中下游的水沙关系稍微稳定住了点。
小浪底配合其他水库,共同发挥了很强的拦沙和调水作用,所以我们再也没遇到过大的决口。
可别以为这样就发现问题解得彻底了,其实还远着呢。
要知道,就算上游有水库挡着,中下游那儿依旧免不了泥沙堆积,这个事儿可绕不开啊。
黄河治理的总体策略其实就是“调水调沙”,像是用水库集中放水,把泥沙冲走,让下游的水流顺畅点。
可这方法毕竟有点限制,一是每年的雨水变化大,放水的量得算得很精确;二是那些冲不掉的泥沙还会继续堆在那里。
所以疏浚,也就是挖泥沙,变成了一种挺关键的手段。
要是耙吸船跑到黄河下游去挖泥沙,倒也得看情况。
从技术上来说,没啥问题,船的性能完全够用;不过从治理角度考虑,那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黄河下游这片地方挺敏感的水利区域,里头既有几千万人的城镇,也有大片的耕地。
进行挖泥和疏浚的时候,得把整个防洪调度放在心上,要不然光盯着挖,可能会搞乱局部的水文平衡,带来不小的麻烦。
的结合多年的规划来用这种大型船,不是想到哪挖到哪那样随意搞。
官方这个出发点就是想着借挖泥来减轻黄河下游的泥沙压力,把河道里的空间腾出来,确保洪水季节水位可以更好地蓄存和排放。
黄河的洪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地儿排,河道的容量太有限,水流又急促。要是真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连水库也未必能完全挡得住。
要是下游能通过挖泥,扩充河道容量,那就相当于给泄洪多添了一条缓冲带。
这些年,国家对水利工程的关注大家都清楚,比如南水北调、中小河流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都是和整体战略紧密结合的事。
黄河下游遇到的那些难题,从来不是孤零零的事,它和整个北方的水源情况紧密相连,牵扯不断。
得提一句,国家对黄河还有个特别的定位,那就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
这个战略特别强调,要在生态保护和治理上下一番功夫,可别只盯着经济开发那一块。
从这个角度说,大型疏浚船的用处,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给整体战略撑腰。
有人可能会觉得,挖泥沙是不是会搞坏生态环境?这个担心不是多余的,毕竟对河床进行变动,总免不了会影响水域里的生存空间。
在官方的规划当中,治理黄河流域的方案里,强调的核心是“生态优先”,因此挖泥只是“局部调整加整体布局”中的一部分,绝不是孤立的行动。
过去两千年来,几乎没有哪个世纪能摆脱黄河带来的难题,每一次大规模的洪灾,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在晚清时期,黄河多次发生决口,那会儿治理水平实在有限,导致的后果都挺惨的。
如今我们有了足够的技术,居然可以用船直接进入黄河进行疏浚,把泥沙清理干净,这简直就是把几千年的历史彻底改写了。
从担心黄河到治理黄河,这中间体现的可是国家管理水平的一大飞跃。
一想到这两艘新船顺利下水,那感觉就特别重,有点不一般的意义。
把黄河下游的泥沙挖走这事儿,实际上是可行的,不过得在整体治理的大框架里推进。
一个工程单靠它自己,搞不定黄河的难题,但如果把它放在整个水利系统中搭配使用,就能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简单来讲,这两艘挖泥船就像国家为了治理黄河新配备的两件重要武器,有了它们,在应对未来的极端天气和洪水时,我们会更有底气。
治理黄河可说是中华民族千秋大业,要把它搞成“幸福河”,光靠一时的工程而已可不行,要靠不断引入新办法、不断总结新经验。
这两艘船,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
在当代的工程技术和生态思想的推动下,未来我们完全有希望把这条几千年以来一直以“难搞定”出名的“害河”,变成真正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这正是咱们国家水利管理方针中最让人振奋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