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早于门阀的贵族阶层:良家子如何维系大汉四百年军事实力

发布日期:2025-09-03 02:30 点击次数:93

不光是诗歌啊,各种古籍里也能看到“良家子”这词儿挺常见的。比如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提到: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身为良家子,参军击敌,善于骑射,屡次杀敌首级,官至汉中郎。后来那位名声响亮的飞将军李广,其实也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参与兵役,在同匈奴的战斗中屡建战功,从基层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一名将军。

西汉骑兵

那么,“良家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一下。

从“国人”到“良家子”,这中间的转变可以说是挺有意思的一段蜕变。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成两段。东周的八百多年,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谈到西周之前的夏商两朝,那里头的部族色彩挺浓烈,尤其是在商代时期,在内外服制度的影响下,商王和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盟友而不是上下级。也就是说,商王对于地方的掌控力比较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属国的资源。在那样的情况里,商王们主要依靠自己去开拓疆土,扩展领地。

像商王武丁时期,挺多次去征讨鬼方,基本都是靠自己个人的力量。一旦到了牧野之战,商王朝快要灭亡了,主力部队根本不在朝歌,而是在远征的途中。无奈之下,商王帝辛(纣王)只能把奴隶武装起来,去应对以周族为首的西部联军。结果呢,这支临时凑起来的军队在战场上突然倒戈,带领周军攻入了商都,也就这样结束了延续了几百年的商王朝。

新成立的周王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训,用分封制代替了原先的内外服制度。周王室把子民和奴隶封给宗室、功臣以及盟友,让他们去新征服的地方建立诸侯国。这一做法,放在华夏的语境里,挺像是早期的武装拓展。就像后世西方人在开拓美洲一样,这些土地虽说在名义上归属于周天子,但实际上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东周时期的战车兵是那个时代的重要军力组成部分。这些战车主要由木质轮辋和车架组成,配备了骑兵或步兵作为乘骑。战车在战场上扮演快速突击和冲击的角色,尤其在早期的战争中显得尤为关键。战车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东周军事技术的水平,也彰显了贵族的战斗地位。随着时间推移,战车逐渐被步兵和骑兵取代,但在东周时期,战车兵依然是军队的重要组成力量之一。

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土地分配之外,分封制还弥补了内外服制度的不足。诸侯国对周天子有军事上的责任,必须听从天子的调令,协助征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有点像后来的日本战国时代中,国主大名与属下豪族之间的那种关系。

和土地制度搭配的,就是军事体系的搭建和权力分配方式。在分封制之下,从周天子到各路诸侯,形成了一个国与野分明的制度。住在城邑里的民众,跟古希腊城邦的公民一样,既要履行兵役义务,也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而住在城邑之外的野人,则被看作奴隶和被征服者的后代,既不能参军,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分封制渐渐松动,周天子再也难以掌控全局。紧接着,战争越发频繁,诸侯之间互相吞并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战争规模扩大、持续时间变长,打破了原本的国野划分,各个诸侯国都得大量征兵,应付不断升级的战事。

秦战车兵

早些时候,位于今天山东的齐国开始做出变革。当时,齐桓公用管仲出任宰相,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管仲在经济方面调动资源,同时也对军事体制进行了调整。据《管子·匡君小匡》说:“国家划分成二十一块:商工之乡六个,市场设立三乡,工族建三派,泽区划分三段,山地分为三衡。以五个家为一轨,轨长有别;十轨组成一里,里设负责人;四里相连,有长官掌管;十连归一乡,乡中有良人;三乡合成一帅。”

齐国把境内的所有人都组织起来,搞成一个军政合一的体系,这样一来,齐国的军力就变得更厉害了。凭借着比较强的兵力,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公认的霸主。

管仲的改革可以说意义非凡,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小的问题。像士农工商的人都能加入军队,确实帮忙壮大了军队规模,不过也带来一些麻烦。工人和商人们那种生产方式,让他们更关注眼前的利益,过于在意得失之类的事儿。

工商两边出身的士兵,反倒成了齐国军队里头的大麻烦。相反,士(基层官员家庭子弟)和农出身的士兵,战斗力反倒更强,值得信赖。

秦步兵

在齐桓公之后的几百年间,诸侯国更看重从士和农两大阶层挑选兵员。特别是战国时期崛起的魏国和秦国,秦国商鞅变法还提出了重农抑商的主张,这一思想后来也为统一天下的秦朝所采纳。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楚汉之争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开创了一段崭新的历史篇章。作为新王朝,西汉在制度方面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体制。

《历代兵制》上说,汉朝大体上沿用了秦朝的兵制,普通百姓二十三人为正,同一年当做卫士。第二年就变成材官和骑士。全国的人都得坚持边关值三天,不许自己随便跑,要离开的话,必须等下一轮更换才能离开。要是不想值班,就得交三百钱,作为补贴给守卫的官兵,这叫做过更。遇到战事,就会用羽檄来调动材官和骑士,准备应付军务……

汉弩兵

每个成年、身体健康的壮汉男子都得为国家服兵役,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算得上是个好家子。在那会儿的人眼里,巫师、医生、乐师、工匠、商人这些从事“末业”的人,不能算是正宗的良家之人。

只有官宦家庭和农家子弟,才有机会跃入良家子的范畴。而且,他们的祖辈不能有道德上的缺失,还得拥有一定的财富,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良家子。这一特殊阶层在两汉持续了四百年,影响深远,被后世仰慕了千余年。

良家子与两汉:携手走过数百年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里曾说过:故国往往因弱而灭,汉族则因强而亡。两汉的繁盛,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良家子弟的身影。前面提到的飞将军李广,就是典型的良家子例子,见证了西汉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出击,抵御匈奴的变化。

整个西汉时期,二百多年中,很多跟李广类似的人,都是靠着类似的路径走上官场,最终有所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良家子平日里是农业生产的主干力量,也是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碰到战事时又会变成大汉最勇猛的战士,在战场上为大汉立下显赫战功。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和西河这六个延边郡的子弟啦。这些地方因为气候原因,一直走半农半牧的道路,再加上经常受到匈奴等部族骚扰。北地六郡的子弟,弓马技艺都很娴熟,善于征战,绝对是汉军的核心力量,在历次战役中都立了汗马功劳。六郡的这些世家子弟,也就成了后世精锐部队的代表人物了。

面对这些为国家奋勇作战、屡次立下战功的群体,西汉政府当然也予以了充分的关照。驻扎在京城的羽林军和期门军,优先挑选来自各地的名门之后。在西汉的体制里,羽林和期门的兵士都归郎中令管辖,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天子安全,这两支军队也被称为天子的亲军。

西汉骑兵

在这两支军队里,要是能力出众,想不被皇帝关注都难,重用的几率挺高。班固在《汉书》里曾经感叹过:自秦汉以来,秦汉一脉,山东老家出相,山西出将。从西汉到东汉,四百多年的光景中,来自六郡好家伙子们的名将那真是数不胜数。很多武将换个角色,转到中央,成为高官,也是常有的事。

就算能力平平,一旦被录取,也能领到终身的薪俸,从此基本上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到了东汉,因为财库捉襟见肘,只不过把退役军人的俸禄削减了一半,改成减半发放。

两汉不仅对这些好家伙本人照顾得挺周到,还会考虑到他们的家人。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他们的子女也会被送入羽林,接受国家顶级的军事训练,一下子就变成羽林军的一员。霍去病第一次出战匈奴的那八百骑兵,里面很多都是这样羽林出身的娃儿。

霍去病

良家的姑娘们,也不少进入了两汉的宫廷。幸运的话就能成为皇上的妃子,而像汉元帝出塞和亲时的王昭君,也都是出身于良家人家。可以说,良家子弟在两汉社会的运转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些出身于良家的人,最终的归宿多半也没太好。大多还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被历史的车轮碾过,无声无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有的则平淡度过一生,很难留下什么光彩夺目的痕迹。总的来说,良家出身的命运没有特殊的优越感,最终大多归于平凡或被时代淘汰。

公元23年,刘秀在洛阳再次确立了大汉的旗帜,开启了东汉的统治。虽都用汉作为国号,但东汉和西汉之间差异挺大的。刚建国那会儿,布衣出身的将相挺多,地方上的豪强在面对刘邦带领的丰沛集团时,被压得死死的。所以,西汉皇帝办事做事特别强势。就算是开国功臣,也难以撼动皇帝的王者地位。整个西汉,只有霍光那样的能掌控大局。

东汉更像是由多个地方势力联合出资共同运营的公司,只不过把刘秀当成了CEO。云台二十八将,都是一些地方豪强,个个都有称霸一方的实力,所以在汉章帝之后,东汉逐渐走向外戚当权的趋势。后来,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控大权,整个政治体系的平衡被打破了。那些普通出身、依靠战功升迁的官员,渐渐失去了渠道,变得像《权力的游戏》里的守夜人似的。

东汉和羌人打了大概一百多年仗,导致延边的几个郡国都吃了不少苦头。在这场战争里出生入死的那些普通人家子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难免对东汉中央产生一些不满。后来董卓做了不少事,也能看作是六郡那些良家子对那些把持朝政的豪门望族的报复。可说到底,时代变了,属于他们的那份辉煌其实已经过去了。掌控中国的那些世家大族,快要开始新一轮的权力、财富的洗牌,属于他们的时代,不远了。

在魏晋南北朝那一段乱世时期,既是门阀们的鼎盛时光,也是他们逐渐走向没落的阶段,历史的潮流又开启了新的轮回。那些出身名门的子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域。之后的朝代里,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群体,在不同的年代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传说。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