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网上热烈讨论,说今天的中国和30年前的日本有点像贬值了,年轻人找工作难,泡沫是不是快要破了?
听起来很耳熟,因为日本在崩盘前也是这种情景。
但如果仔细看看,问题就大了。
日本掉入那坑里,是因为反应慢、结构崩溃、年轻人没路可走。
而现在的中国,反应快、措施有力,没给问题发酵的机会。
说中国走上日本的老路,这结论未免太早、太粗糙了。
我们得把账摊开,看看到底谁像谁。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京整年下跌39%,市值蒸发了270万亿日元,这一年被称为崩盘元年。
泡沫一破,连锁反应随之而来。
1992年,日本企业利润下降20%,破产公司超过1万家。
日本反应迟缓,贷款利率不调,财政刺激也慢,整个市场陷入冻结状态。
接下来,年轻人遭殃。
1995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跌到了67.1%,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跌破70%。
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找不到工作。
就业冰河期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至此,日本多出了一代看不到希望的青年,被称为迷失的一代。
如今中国经济面临压力,大家又开始说是不是又走上日本的老路?
看看数据就明白了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76万人,确实是历史新高。
但背景不同。
中国不是泡沫崩了,而是疫情影响加上外部压力。
率结构性上升,但经济基本盘稳,反应快,方向明确。
面对就业压力,中国的做法完全不同。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国访问企业超过150万家,拓展岗位超过600万个。
各地也陆续发布见习岗位计划,像推出十万岗位见习工程,推动百校联百企项目。
年轻人暂时得到缓冲,迅速提供了出路。
这一步,决定了是不是走上老路。
孙立坚教授的分析很直接日本出问题是因为结构调整不彻底、企业转型无力、消费信心大幅下滑。
而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出口主导向内需驱动升级,提前布局,财政、货币、就业三条线并行,没给危机蔓延的机会。
关键在于中国没有被金融系统牵着走。
日本当年依赖银行贷款炒房炒股,最后银行体系也出问题了。
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总是把系统性风险放在首位。
到2023年,人民银行多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引导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服务重点行业稳定基本盘。
看似相似的困境,结构却完全不同。
路径不同,结局自然也不会一样。
迷失的一代是日本历史的一部分,对中国来说,是个教训,但不是命运。
没有贬值,关键在于它能否落地。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补习班市场就超过1.2万亿日元,名校毕业生成了的金字招牌。
谁上了名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
然而好景不长,泡沫破裂后,的光环瞬间黯淡。
1992年,日本高人群的就业率首次下降,求职难的问题从中专蔓延到硕博。
到2000年,博士毕业生成了最高级别的者。
2022年,中国的硕士offer获取率是44.4%,博士为44.2%,甚至低于本科的45.4%。
于是又开始有人说贬值来了。
问题不在于失效,而在于岗位的分布发生了变化,结构不匹配导致了就业焦虑。
焦虑的根源,要放在框架下分析。
中国没等问题扩大,就启动了精细化供需对接。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累计发布岗位超过80万个,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万场。
多个地方还启动了就业直通车,设立毕业生专岗,、、等城市都在试点不同领域的供岗。
对比日本的做法,日本选择了压缩公共岗位,考试的人数持续减少。
2022年,日本考试的报考人数比2012年减少了7000人,下降近三成。
一边是贬值,一边是岗位缩减,年轻人根本没有选择。
中国的策略则是扩容+兜底。
扩容意味着引导科研、制造、新基建等行业吸纳高青年;兜底则是推动灵活就业。
从2023年起,灵活就业的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办理就业登记,自主创业还可以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
这些机制,把价值从入职门槛变成了能力分流的入口。
值不值钱,不在于它多高,而在于能否对接上。
产业转型需要高技术,服务升级需要新人才,教育体系怎么调整,供给怎么配合,决定了能否稳住局面。
没有贬值,而是岗位在变。
仍有用,前提是机制跟上。
日本在结构死角中未能调整,中国则在调结构中拆解风险。
就业结构没有崩溃,人才输出不堵,就不会陷入全面崩盘。
迷失的一代没有到来,中国的年轻人也没有方向。
1997到2003年,日本15到24岁的啃老族人数,从8万猛增到40万,增长了5倍。
这不是懒,而是没路可走。
找不到工作,房租付不起,连婚都结不了。
无论多高,一旦没有出路,就会被推向失格世代。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结构太僵,选择太少。
《工作漂流》这本录了日本就业冰河期的众生相35岁做小时工,硕士卖便当,父母退休都不敢告诉孩子,怕增加压力。
今天的中国,虽然也有压力,但渠道更多。
年轻人的就业模式早就不止上班—结婚—买房这一条路。
、考研、深造,灵活就业、线上平台、自主创业,乡村振兴、基层见习、服务岗位,选择多了,就有了缓冲期。
在现实压力下,也在精准加码。
比如——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每周一次岗位推荐服务,重点群体可以享受一次性求职补贴;对灵活就业者按季度发放社保补贴,鼓励服务平台建立档案、登记上岗。
不是只管头不管尾,而是帮你先迈出第一步。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了多线程发展——开视频号、做自由写手、投身公益、参与城市更新计划。
这不是低质就业,而是多样就业。
只要平台稳固,保障跟上,选择就能拓宽。
虽然中国的年轻人有迷茫,但没有迷失。
他们在求职的同时,也在自我探索。
结构在调整,制度在支撑,方向没丢,信心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