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三十年前的远见:中国早已预判导弹+无人机+航弹的未来战争模式

发布日期:2025-09-11 10:32 点击次数:101

小国往往只能沉浸在过去;中等国家能预测到未来一年,GDP能保持微弱的增长已属不易;大国有能力看清未来三年,在技术和经济上略胜一筹;而底蕴深厚的超级大国,则能把目光投向三十年之后。

中国的三十年远见

俄乌冲突已持续超过一千天,而中国三十年前的战略眼光,如今价值仍在不断提升。

先看一个文件和一个实例。

2023年6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明确了未来无人机发展的长期方向,出台了《2023年前发展无人机战略》国家文件。

其核心内容有三:一是培养无人机相关人才;二是推动市场需求;三是加快技术研发。

自2023年下半年起,俄罗斯对无人机产业投入极大关注。增长幅度高达14个百分点,自2025年起产量猛增,预计到2030年,军用和民用无人机保有量合计将超过18万架。

看上去规模确实不小。

到2035年,无人机保有量需保证20万架,仅依靠无人机就能形成约25亿美元的产业链。

此外,俄罗斯还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本国生产的无人机占比达到四分之三。

显然,俄罗斯对无人机又爱又恨。

为何如此看重?因为他们在无人机领域吃过大亏。

无人机的痛与反思

2024年12月19日,乌克兰用无人机袭击了新沙赫京斯克炼油厂。这个名字或许低调,但其年加工能力高达560万吨,在俄罗斯排名第二,是南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厂。

结果,当日袭击引发了滔天大火,黑烟笼罩全厂。

能源是俄罗斯的命脉,不仅支撑战事,还能出口换取资金。

经后续统计,炼油厂内日产能71.4万吨的A VT-2.5-2装置严重损毁,使该炼油厂产能折损一半以上。

整个2024年,俄罗斯仅因原油设备受损,产能损失就高达4110万吨。

紧接着,2025年1月13日,乌克兰再次出动200架无人机和5枚ATACMS导弹,直扑俄罗斯本土。

短短200架无人机,就让俄罗斯数个州和十余个地区陷入混乱,目标包括布良斯克化工厂、喀山和萨拉托夫炼油厂等能源设施。

由此可见,自杀式无人机已成为战场新贵,功能可比肩坦克、迫击炮,甚至替代反坦克导弹,成为步兵的可靠支援武器。

研究也表明,自杀式无人机甚至可以取代改良型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

成本与产能的悬殊差距

以俄罗斯的9M133“短号”反坦克导弹为例,单价14万美元,年产量不足2000枚。

相比之下,乌克兰使用的FPV无人机,每架仅500美元,且能大规模复制生产,每年产量可达百万架级别。

这种装备能快速部署,随时投入作战,几乎不考虑损耗和库存,令人心惊。

另一显著变化是——战场上都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

大规模无差别轰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俄罗斯的“口径”巡航导弹单价高达650万美元,产量极低,2016年仅生产47枚。

而俄罗斯另一款心头好——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单价200万美元,以高精度著称,2023年产量才180枚。

即便俄罗斯资源丰富,也难承受如此高昂的消耗。打一发心疼,打十发几乎“吐血”。

精确航弹的崛起

如今,带制导模块的航弹逐渐成为主流。以俄罗斯的FAB航弹为例,500公斤级成本仅几千美元,对外售价两三万美元,加装制导模块后也只需1-2万美元。

相比导弹,它的优势就在于“便宜好用”。

普通航弹投放后只能自由下落,而加装制导模块后,可进行一定修正,大幅提升命中率。虽仍是航弹,但战场意义大不相同。

导弹虽能实现末端精准打击,但造价过高,一般国家难以承担。正因如此,俄罗斯才更倾向使用航弹,以求性价比。

未来战场的组合拳

未来的主流模式是:导弹突防打击战略目标 → 大量精确航弹摧毁关键设施 → 无人机蜂群跟进点杀。

这套组合能迅速瓦解对手的能源、军工和防御体系。

而最核心的,仍是无人机产业。

有人误以为无人机是近两年的新兴技术,但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2008年底,以色列国防部就与美国磋商,准备向俄罗斯出售价值10亿美元的无人机。

然而,与俄罗斯计划到2035年打造25亿美元的无人机产业规模相比,发展速度依旧缓慢。

中国的超前布局

反观中国的布局,更显得战略高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虽处在极度贫困和饥荒之中,却在1966年12月6日,成功完成了第一架军用无人机“长空一号”的首飞,彻底改写了历史。

按照俄罗斯的规划,到2025年,无人机市场规模接近20亿美元。

而中国在2023年,无人机市场规模就已达到60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67%。

到2024年底,中国军用无人机市场已扩展至70多亿美元。

美国五角大楼的评估显示,2023年中国拥有约4.2万架军用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并且仍在持续增长。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