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大别山困境:刘伯承忍痛遣散6纵队难管控,徐向前暗中挽救局面

发布日期:2025-09-03 00:58 点击次数:196

大别山危机:刘伯承无奈放手六个纵队不管,徐向前悄悄挽救局面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原野战军投入决战的兵力仅有14万人,比全面内战开始时少了28万人。当时,刘邓领导下的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加起来有42万人。

查看参战部队名单时,会发现一个更明显的问题:中野的参战部队只有七个纵队。

分别是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第四纵队、第六纵队、第九纵队和第十一纵队。

刘邓的部队去了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进军大别山,成功占据了战略优势。不过,他们也损失了一些兵力。好在伤亡数字不大,没有出现整支队伍被消灭的情况。

中野主力部队大量缺席,背后另有缘由。

刘邓大军曾经是人数最多的部队之一。

通过查阅《第二野战军战史》等资料,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刘邓领导下的纵队数量曾经达到了第十五纵队,从一纵到十五纵都是步兵纵队(其中没有五纵),后来还出现了特种兵纵队,总计有十五个纵队。

这和三野、四野的规模差不多,陈粟领导的三野曾有14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林罗领导的四野则有12个步兵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但四野在鼎盛时期无人能敌,除了12个步兵纵队外,还有15个独立师,相当于另外5个纵队的实力。

1945年底,刘邓大军的总人数达到了42万,其中主力部队有28万人,军区和地方部队有14万人。那时候,无论是山东、华中、中原(指的是李郑时期的中原,不是后来刘邓时期的中原)、晋察冀还是晋绥,刘邓大军的人数都是最多的,可以说是各战略区中的头名。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掉队了呢?

进军大别山区。

刘邓带领南下的部队共有四个纵队,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纵队,总人数大约有十万左右。

大家很容易就能明白,刘邓大军的任务是边打边走,没有固定的后方支援。如果带着二十多万人一起行动,不仅速度会变慢,到了大别山之后,这些人吃什么呢?

再说,自抗战时期129师成立后,刘邓的基本根据地一直设在晋冀鲁豫地区。他们在这里经营了八年多,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国民党军垂涎三尺,一直试图侵夺,必须留兵固守。

那些队伍后来怎么样了?

陈赓带领第四纵队、第九纵队以及西北三十八军组建了陈谢集团,在豫西地区开展行动,为刘邓大军提供后方支持。

大多数人都留在了晋冀鲁豫老区保卫家园,偶尔也会帮助西部野战军对付胡宗南的残余部队。

十纵原本的任务是守卫家乡,它的基础部队是冀南军区的武装力量。之前,冀南军区的一部分部队已经升级,组成了二纵。剩下的部队实力相对较弱,守卫家乡最为合适。然而,时任晋冀鲁豫副司令员的王宏坤得知刘邓在河南的战斗进展不顺,主动请战,亲自前往冀南组建二纵,并自任司令员。

王宏坤来自湖北麻城,是大将王树声的堂弟,年轻时参与了黄麻起义,对大别山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刘邓同意了他的请求。

王宏坤的职业生涯从此开始起伏不定,从军区副司令的位置上降到了纵队司令的职位。

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一二三六等队伍打得都很吃力,特别是十纵更是困难重重。十纵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阻碍,抵达了大别山区。当时,国民党军根本不把十纵放在心上,国军整编第十师听说十纵从老根据地带来大量银元,竟然喊出了口号:打败十纵过新年,消灭十纵有钱花。

刘伯承带领主要部队在山区作战,自身都难以应付,因此只能命令第十纵队继续向南前进,在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并成立桐柏军区,第十纵队的番号也就此不再使用。

二、刘伯承忍痛放手六个纵队

在讲到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等五个纵队的去向时,我们先来看看刘伯承面临的困难局面。

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军区,里面有主力部队,储备兵力,还有根据地提供后勤保障。

一夜之间,主力纵队要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进行无依托作战,并从中抽出最强的纵队交给中央直接指挥,即陈谢集团。部队被分散在东(十一纵)、西(陈谢)、南(刘邓主力)、北(守家部队)四个战略方向。

战略方向和战役方向有什么不同?简单来说,战略方向更像是一种宏观的指引,起的是鼓舞士气的作用。因为在当时,科技条件有限,比如电台和无线电的联络速度跟不上战场的变化,再加上士兵的行动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所以指挥员很难在远距离进行精准配合。说白了,战略方向的作用更多是让大家知道大方向,而具体的战斗还得靠战役方向来指挥。

战役配合不一样,能够实实在在地互相支持作战。

后来军委发现了这个问题,命令陈谢、陈粟不惜一切代价进攻中原,为刘邓大军提供后方支援。

这种局面让刘帅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兵力分散和实力减弱,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建设。

自己亲手训练的队伍,到了要变成正式作战部队、准备打大仗立大功的时候,却突然散了。

形象地说,孩子刚到十来岁,正处在形成世界观和建立成熟知识的阶段,父母却离世了。

那些调皮捣蛋或者有社交困难的孩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父母离世或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

当年,刘邓首长带领一群原本互不相识的将士,组建了129师。他们从零开始,逐渐建立起默契,最终将这个队伍打造成了全军最强大的战略区域,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没有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个重要任务,刘邓可能还会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发展。后来,谁会成为四大野战军的第一,还真不好说。

除了罗帅带山东八路军杀到东北,其他大区都没遇到过刘帅这么难的局面。

刘帅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做出了决定,他选择把有限的精力优先用在主力部队的战斗上。

陈谢集团有军委指挥,不用理。留在后方的纵队也管不了,后来的大别山纵队也不管了,只能忍痛放手不管了。

有哪些队伍呢?

留在晋冀鲁豫地区的有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和第十五纵队等四个纵队;

后来到达大别山的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分别在当地转变为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

刘帅现在只能照顾到六个纵队了。

还有一个叫王秉璋的十一纵队,人们称它为幽灵纵队。刘邓大军南下时,在豫皖苏地区组建了这支半主力部队。刘帅一直将其留在豫皖苏地区,没有带入大别山。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也不错。十一纵队本身实力不强,如果直接拉到大别山,恐怕也会像十纵、十二纵一样,变成军区。这个纵队在豫皖苏接受粟裕指挥,虽然是闲棋冷子,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这个纵队时而向北,时而向南,时而向西骚扰,时而向东牵制,一个纵队竟然能发挥出半个中野的影响力。

这大概就是只有顶级军事天才才能想出的妙计。

长时间未回到刘邓指挥下,对第十一纵队也有较大影响。这支队伍直到1948年11月在中野围攻黄维部队时才重新归队。由于长时间在外,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没有达到顶尖水平,和其他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纵队相比稍显不足。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徐帅是如何接手并让事情起死回生的。

三、徐向前的神妙用兵

徐帅在抗战胜利后回到延安养病。1946年末,中央通过特殊情报得知胡宗南要进攻陕北,于是决定疏散中央机关和一些高级领导干部。

徐帅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正好赶上刘邓大军带着主力部队向南挺进。于是,他向中央提出想要重返前线。到了1947年元旦,徐帅从晋绥军区出发,一路来到了晋冀鲁豫地区。1947年6月13日,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

徐帅在他的回忆录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晋冀鲁豫的残局:摊子。

这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字呢?

他要解决群龙无首的问题。副司令实际上就是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总负责。

第二,部队继续向南推进,为各军提供支援。徐帅回忆说,新兵、民夫和预备役人员共计向中原输送了三四十万人。

第三,还要打仗,稳住晋冀鲁豫地区,别让国民党军蚕食掉。

尤其是正规军队最难处理。

那时,正规部队八纵是唯一的主力,各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分区只有团、独立营和游击队,枪支也不够齐,根本打不了大仗。

徐帅一点一点地把他们全都变成了正规部队,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相继成立了第十三纵队、第十四纵队和第十五纵队。

这些队伍严格来说并不是在刘帅在位时组建的,但它们的根基都是刘帅那时奠定的。

第十三纵队是由原来的太行军区部队提升而来的,第十四纵队是由原来的冀南军区部队提升而来的,第十五纵队则是由原来的太岳军区部队提升而来的。

没有刘帅打下的基础,徐帅不可能凭空冒出这么多主力。

徐帅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东西,把散漫的人变成主力军。

在运城战役开始之前,八纵组建完成。徐帅到任后,迅速接手工作,像老师教学生一样,一步步指导八纵进行整顿和训练。经过精心准备,八纵投入战斗,凭借大半个纵队的力量,成功拿下了运城。

十三纵在临汾战役前成立。徐帅曾回忆道,当晋冀鲁豫主力部队南下后,留下的部队完全没有攻城能力。但他老人家没有坐等天上掉馅饼,而是决定自己教部队如何攻坚,并亲自上阵指挥。

十四纵队是在晋中战役之前成立的。

在攻打太原之前,又组建了第十五纵队。

每次战斗都像是一次部队的军训,每场战争过后,主力队伍都会变得更强大。

这些年轻的武装力量真是幸运。按照常规,他们本应由纵队级别的指挥员带领,从指挥、通信、战术、机动、后勤和思想教育等方面一步步培养,没有几年时间是难以成为主力部队的。他们不可能直接参与像临汾战役这样重要的攻坚战,毕竟谁会用鸟枪去攻打城墙呢!

由红四方面军的最高指挥官亲自指导,对敌人来说是降维打击,对自家部队则是能级跃迁。

聂总心里痒痒的。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后,说十四纵要留在豫北单独作战。徐司令,你再大方点,直接把这个纵队划归华北军区指挥吧。

这次调整再次证明了徐帅在训练方面的强大能力。

十四纵队是冀南军区的地方武装力量。之前,冀南军区已经组建了二纵队和十纵队,可以说这些部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剩下的精兵已经不多了。经过徐帅的训练和指导,十四纵队竟然能够在豫北独立作战,对驻有国民党主力部队的安阳、新乡等地发起独立进攻。

这或许不能说是起死回生,但确实像是把废铁变成了宝物。和他们之前那批转到军区的情况比起来,差别很明显。这次有上将亲自指挥,而上次只是元帅稍微指点一下。

第八纵、第十三纵、第十四纵和第十五纵虽然没有那么多声名显赫的将领,但他们的司令员王新亭、曾绍山、韦杰和刘忠,都是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将军。相比起陈赓、陈锡联、杨勇和王近山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或许没有那么耀眼的光环。然而,在徐帅的指挥下,他们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陈赓等人在南方战场上的贡献一样,都是功勋卓著。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