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遭遇西方帝国主义侵袭与压迫之际,率先提出“复兴中国”这一时代号召的人物。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之时,不幸离世。他所展现的精神力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驱。而他未能亲自完成的革命事业,却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保持高度尊敬。1953年,在视察南京期间,他特地前往中山陵进行瞻仰。
毛泽东外出时,需细致考虑诸多事宜,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安排。工作人员所呈交的计划,并未获得毛泽东的认可。
抵达中山陵后,毛泽东主席望着下方茂盛的林木,忽然向随行的工作人员发问:这些树木是否都是国民党时期栽种的?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于1866年诞生,家境并不宽裕,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不过,他的兄长早年迁居至夏威夷,并在那里辛勤耕耘,创立了自己的事业。这为孙中山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接触西方世界的契机。
1878年,他与母亲一同前往夏威夷探访兄长,此行让他亲身体验到了西方社会与中国之间的显著差异。在夏威夷期间,他入读了当地学校,开始接受西式教育。
那时的清朝统治已充分显现出其衰败本质,位于社会变革前沿的有志青年,已不再对那个积弱不振、充斥着陈规陋习的清政府抱有任何挽救大局的希望。
他们着手寻找一条全新的拯救国家途径。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先驱者,他并未接受国内的维新思想,而是坚信唯有通过武装反抗,在国内掀起革命浪潮,方能挽救国家命运。
秉持这样的理念,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式创立了“兴中会”,提出了复兴中华与保持国家体制稳定的宗旨。
次年,他创立了香港中国同盟会,计划在广州发动一场军事叛乱。然而,这次行动在筹备阶段便遭遇了挫折,尽管如此,这并未削弱孙中山的意志。
随后,他屡次指挥军事反抗行动,历经多次挫败,每一次都从中汲取教训,不断累积经验。最终,在武昌发动的起义中,以往所有的失败经历均转化为了此次起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首个共和政体得以确立。诚然,我们清楚随后的局势中,袁世凯篡夺了起义的胜利果实,导致民国逐渐陷入颓势与腐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孙中山先生将革命的火种引入了中国。
他在国内积极参与铁路建设项目的领导工作,并且对铁路发展拥有清晰详尽的规划。他所撰写的《建国方略》一书,既包含了总体的框架构建,也详细列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尽管其中部分构想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实施起来颇具挑战,但该书为我国后续的改革开放进程,提供了诸多值得参考的思路。
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建设进程未能长久延续。随着宋教仁遭遇不幸,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的野心彻底暴露无遗。
1915年,袁世凯宣布自己为皇帝,这让通过辛亥革命艰难创立的共和制度面临崩溃边缘。面对这一局势,孙中山先生动员了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爱国力量,共同发起了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自那时起,中国境内战争不断,各地军阀纷纷割据自立,动荡的时局就此拉开序幕。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构建他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遗憾的是,直至他逝世,这一愿景都未能成为现实。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考虑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于南京,此地见证了辛亥革命的辉煌,孙中山对它怀有深厚情感,故他生前表达了愿望,期望逝世后能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南京。
国民政府在南京着手建造中山陵,旨在实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至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建设阶段,即首两期工程,已大体告竣。
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的遗骸被移送至南京,并安葬在中山陵内。
【民国时期】
孙中山先生遗体经过为期三天的公众悼念后,国民党正式举办了安葬仪式,将其遗体安葬于陵墓之中。同年六月初,中山陵对外开放三日,供民众前来吊唁参观。
三个月后,中山陵正式开始接待公众参观,包括其木门也向访客敞开,使得每位前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访客都能进入陵墓内部。由于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深深敬仰,前往中山陵参观的人数持续不断。
民国时期,国民党经常在中山陵举行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仪式。
例如,在1929年3月份,国民党成员集体前往中山陵进行祭奠。彼时,恰逢一次重要会议召开,所有参会者均加入了此次祭奠活动。
1929年6月,孙中山先生的安葬仪式顺利完成。这意味着,中山陵的主要建造工作在当时刚告一段落,而孙中山先生的遗骸尚未迁移至南京。
因此,这次的拜祭活动安排得十分朴素,仅限于在陵墓前行礼鞠躬及进行参观。参观结束后,他们还享用了提供的茶点。
数月后,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被正式安葬于中山陵。自此以后,国民党经常前往中山陵进行祭奠。每当国民党在南京举行重要会议时,他们几乎都会带领所有与会代表,前往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无疑,这或许与国民党倾向于在孙中山先生诞生日举行重要会议的习惯存在一定关联。
举例来说,1930年国民党召开的第三届第四次全体会议等重要会议,大多选择在11月12日拉开帷幕,而开幕典礼通常会在中山陵进行。
近年来举行的会议均承载着重大意义。举例来说,1930年时,蒋介石刚结束中原地区的战役,于国民党内部确立了其主导地位,成功压制了其他军事领袖的势力范围。
1931年,国民党内部发生重大事件,胡汉民被拘押,此举促使他的反对派在广州另行组建了国民政府。胡汉民身为国民党资深成员,蒋介石对其采取的拘押行动,在党内激起了强烈反响。
南京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圆满落幕之际,蒋介石随即宣布离职并退隐。尽管他一时之间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卸任,返回了故乡,但在启程离开南京前,蒋介石仍特意前往中山陵进行了一次拜谒。
当蒋介石重新掌权,重返国民党领导地位后,他决定将于中山陵举行重要会议开幕这一做法,确立为国民党的一项惯例。
对于熟悉蒋介石背景的人而言,此事颇为特别。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主导了四一二事件,这一反革命行动违背了孙中山关于国共合作及推进土地革命的遗愿。
除了举行这些关键会议,国民党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也倾向于前往孙中山先生的陵寝进行祭奠。
举例来说,四一二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出人意料地带领国民党高层,一同前往尚未竣工的孙中山墓地进行祭奠。
1931年5月,国民会议在南京举行,蒋介石带领参会人员前往参拜了中山陵。随后,在6月1日,国民议会颁布的临时宪法正式对外公布,这一天恰好也是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的日子。为此,蒋介石再次组织,率领约2000名国民党成员前往中山陵,于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前,众人聆听了他宣读新制定的宪法条文。
1945年,日本正式宣告投降,无条件接受战败结果。负责接受投降仪式的高级将领为何应钦,仪式完毕后,他前往中山陵进行祭奠。
另外,每当遇到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蒋介石都会带领国民党将领及政府高层人员,前往中山陵进行祭奠。
总的来说,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国民党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是前往中山陵进行祭奠,甚至国民党高层已将参访中山陵视为一种参观或休闲方式。
【和平移交】
1949年初的一月,随着淮海战役以我方胜利告终,国民党政权显露出衰败的迹象,促使蒋介石作出了撤离南京的决定。
离开南京前夕,蒋介石效仿初次失意归乡时的举动,特地前往中山陵进行祭拜。彼时的他,心中或许仍怀揣着与往昔相同的愿望,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崛起。
蒋介石在完成此次谒陵仪式后便离开了南京。但在他启程之前,对于中山陵的管理措施及中山陵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并未给出任何具体指示。
此时,国民党方面已撤离了陵园的大量工作人员,加之其声望大跌,不少人瞅准时机,擅自进入中山陵区域,暗中砍伐树木以转售牟利。
国民党部队于中山陵区域构建防御设施,同时利用这一时机,从事树木贩卖活动以获利。
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并且在推动蒋介石离职一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离开南京前夕,中山陵的管理人员向他征询意见,询问关于解放军渡江后应持何种立场。
面对父亲的安息之地,孙科回应道:“毛泽东与周恩来均对孙总理抱有崇高的敬意。”随后,他询问身旁的工作人员是否熟悉周先生,并嘱咐他们不必离开,强调访客不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扰。
另外,孙科指示工作人员将枪支上缴。
显而易见,即便是国民党内部被我党视为战争责任者的孙科,对我党领导人的品格持有高度的信赖。
实际上,中山陵的工作人员对周恩来总理同样留有深刻印象。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1946年,周恩来总理率领我党代表团前往南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在此期间,他多次前往中山陵进行参拜。
一次,周总理在孙中山先生的灵堂驻足沉思良久。在离开之际,他特意询问了在场一位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随后递给他两张名片及四十万元,嘱咐他将这笔钱转交给其他守陵人员,确保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得到妥善守护。
提及40万金额,现代人或许会感到惊讶,但在国民政府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那时,国民党的货币贬值问题极为严峻,尤其在某段时间内,由于孔、宋两大家族掌控着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他们肆意妄为,导致大量货币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就失去价值,有的甚至在次日即变为无用之纸。
当我方部队抵达南京后,政委刘志诚指挥一个营的士兵负责接管中山陵。此时,中山陵的守护人员已完成枪支弹药的整理与登记工作,并将它们悉数移交给了我军。
接收完枪支弹药及档案资料后,我军保留了中山陵的全部工作人员。鉴于他们在交接过程中未持枪反抗,也未进行任何破坏活动,成功保障了中山陵的安全,我军对此给予了表彰。
国民政府办公地点变动频繁,本已宣布将为留守职员发放三月薪资,但次日便迅速携金库撤离,致使众多留守员工未能及时领取应得薪酬。
接管中山陵后,我方核实了国民党遗留的薪资欠款情况,并补足了欠款给相关工作人员。此外,还向他们发放了银币,作为守护中山陵的激励措施。
【毛主席谒陵】
1953年,毛泽东主席前往南京进行考察,并计划参访中山陵。
在制定访问路线时,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求,不希望进行清场处理,强调应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不应让民众因他们的行程而受到打扰。基于此考虑,警卫人员提议在旁侧另行开辟一条通道,以便毛泽东主席能经由这条特别路径进入中山陵。
毛泽东主席立刻否定了该建议,他指出,前往中山陵进行缅怀,应当光明磊落地经由主道前行。同时,他嘱咐警卫人员,不要将自己与人民群众分隔开来。
警卫无法说服毛主席,到了参拜那天,毛主席果然直接从主干道大步走上台阶。陵园里的访客很快认出了他,纷纷围拢过来,伴随群众的热烈欢呼,毛主席顺利进入了中山陵。
毛泽东步入祭堂,在孙中山坐像前恭敬地呈上花篮,篮上系着他亲手题写的吊唁带。随后,他细致地浏览了镶嵌于墙上的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碑刻,逐一阅读了周围的一块块碑文。
离开祭堂之际,毛泽东眼前展现的是广袤的绿色世界。
孙中山陵园内遍布林木,毛主席注视着那片茂盛的树木,向随行的工作人员询问:这些树木都是以前国民党栽种的吗?
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在道路修建时期,国民党曾在两侧种植了两列雪松与桧柏。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将军安排人员从外地引进了数千棵树木幼苗,用以加强陵园的绿化工作。
听完汇报后,毛主席微微颔首,对在场人员说道:“南京是个适宜之地,宜增加植树造林。”
这反映了主席对南京寄予的厚望,他期望能将这个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发展得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