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近期强化了企业缴纳社保的政策规定,引发不少关于宏观战略与养老议题的讨论。然而,一个更直接、更现实的影响却被许多人忽视——全面缴纳社保很可能促使企业更倾向于让员工加班。原因其实非常直接:降低成本。
对企业来说,假设一名月薪两万的员工每日工作八小时、双休,每月工时约一百七十四小时。若任务量增加,传统做法是增聘人力,两人工资合四万,但加上社保后总成本升至五万七。相比之下,安排现有员工执行“九九六”工作制,月工时超过三百小时,支付双倍加班费约七千三百元,再计入社保,总支出仍仅三万五。这一对比,单月就能节省两万余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旦用十名加班员工就能完成原本二十人的工作量,企业不仅节省基层人力,还可缩减管理岗位——原本两名经理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人承担,管理层开支也随之降低。因此,理性的企业主在社保成本增加后,往往更愿意支付加班费,而非扩充团队。
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是,2015年我国劳动者每周平均工作45.5小时,而如今已增至49小时。相当于十年间,每人每周多工作超过四小时,每年合计多出一百七十五小时——整整一个月的工作时间。我们曾以为已经足够忙碌,却竟还能“挤压”出更多劳动时间,这既显示出惊人的劳动韧性,也反映出某种现实困境。
当前我们似乎陷入某种矛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在职者加班频繁、休息不足。科技不断进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等技术本来应使我们工作更轻松、闲暇更丰富,甚至实现一周四天工作制。但现实却相反:技术越先进,人的工作时间反而更长。
许多基础劳动逐渐被机器替代,人类转向服务业,而该领域往往以工时长、加班多著称。机器本应辅助人类,却仿佛在与人“争夺”岗位。产业升级与社保改革都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步骤,在未来回顾时,它们可能被视为进步的路标。但对当下的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必须思考:在这些宏大的变迁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应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