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拒绝沙特3亿美元合同转投美国,16岁遭种族歧视的他,为何在32岁选择了另一条路
汉堡青训营,2008年。会议室里几个德国教练围着一张桌子。“亚洲人不可能适应德甲强度。”有人这样说过那个16岁的韩国孩子。
会议记录被封存了十几年。直到2021年才有人敢把这些话公开。
现在这个“不可能适应”的孩子坐在洛杉矶FC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沙特拿那笔天价合同。他停顿了几秒,说:“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我不知道他在那几秒钟里想到了什么。也许还是那个下午吧。
那个被质疑的少年后来做了什么呢?每天加练200次射门。就这样,三个月,30米冲刺成绩提升0.4秒。数字摆在那里,但有些人永远学不会闭嘴。
父亲给他制定训练计划,6小时基础训练持续15年。加重足球。30岁前不许谈恋爱。听起来像军营,但孙兴慜从没抗议过。运动科学家后来说,这让他的肌肉记忆形成速度比常人快三倍。
快三倍又怎样呢?
2020年对马赛那场比赛,右眼眶骨折。医生说要休养六周,他戴面具三周后就回来了。面具里装了六个压力传感器,显示头部承受120G冲击力。没人逼他,他就是觉得球队需要他。
那个面具后来成了标志。球迷开始模仿,戴各种面具为他加油。媒体说是勇气象征,说是执着体现。孙兴慜自己从不这么说话。
2022年5月22日,对诺维奇。他需要两球才能拿英超金靴。前一周加练到凌晨,用虚拟现实设备分析门将习惯。比赛里梅开二度,成为首个拿英超金靴的亚洲人。
23个进球,18个来自非惯用脚。这个比例在五大联赛历史上算是很罕见了。
但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呢?
卡塔尔世界杯更衣室里,队友们看着他。“我们不是在踢球,是在为6000万韩国人争取尊严。”对葡萄牙那个助攻,0.3秒内三次变线预判。国际足联技术报告这么写的。
洛里退役时说过,孙兴慜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基地。五年全勤。自学英语,笔记本里2000条战术术语翻译。没人要求他这么干,他就是觉得应该做得更好。
伦敦有个慈善组织收到12万英镑匿名捐款,反种族歧视教育用的。捐款人不愿公开身份。后来有人认出签名笔迹。他每月去当地亚裔社区,但不让记者跟着。
首尔青训中心,德国进口训练系统,只收成本价。钱大部分来自他的代言收入。三个孩子从那里进了国青队。
2023年韩国队训练基地监控显示,孙兴慜加练结束后陪年轻球员继续练。他发明的“黑暗环境盘带训练法”现在写进教学手册了。年轻人围着他听讲解。
然后就是洛杉矶这份合同。ESPN拿到内部邮件,孙兴慜要求很特别:新东家必须保证青训投入,每年办免费足球诊所。转会专家说,这就是他选择美国不选沙特的原因。
钱当然重要。但有时候你看着这个圈子,满眼都是钱。球员像商品一样被标价,被转手,被消费。沙特联赛砸钱买人,为了洗白形象。中超当年也是这么干的,烧了几百亿,最后一地鸡毛。
孙兴慜32岁了。他见过太多。见过队友为了钱去不该去的地方,见过联赛因为腐败而崩塌,见过球迷因为失望而离开。
所以当记者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时,他想了想说:“希望有一天,不会再有人问亚洲球员是否能适应某种强度。”
他没多说。但我想起那个16岁就被质疑的少年。32年过去了,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
只是这个世界,好像总有人装作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