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学者宣告:这仗美国已兵败如山倒!美财长恼羞成怒:中国经济正走向末日

发布日期:2025-08-09 11:04 点击次数:99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多次公开表示,中国的经济模式无法持续,并声称中国经济正面临崩溃。他甚至指出,中国向市场倾销廉价商品的做法会引发全球厌恶,还呼吁世界各国联手对抗中国经济。

这些说法与美国学术界近期发布的消息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美国学者认为,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美国已经彻底失败。他们分析了美国失利的原因,也指出了中国成功的关键。官方与学界的声音如此不同,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关税牌失灵?

今年年初,特朗普正式就任总统后,立即对中国启动了一场激烈的关税战。他当时坚信,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若中国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必然会对中方出口造成严重打击。

这种逻辑也适用于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实施的关税政策。7月31日,他再次高调签署了一项“对等关税”行政命令,从8月1日起,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国家都会被加征不同程度的进口关税。

叙利亚被征收高达41%的税率,缅甸和老挝是40%,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日本和韩国也被统一课以15%的关税。就连一向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加拿大,其关税也从原先的25%上调至35%。此外,还有一项特别规定:如果有国家企图绕道他国进行转运以规避税收,其商品将被征收40%的“转运税”。

然而,事实的发展出乎特朗普的意料。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宣布,上半年中美之间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了历史新高,总额高达21.79万亿元人民币。

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清洁能源产品的出口方面,增幅惊人。尽管这些产品曾遭到美国和欧洲的严厉打击,中方依然保持韧性,积极开拓新的市场。

中国外贸整体表现强劲,上半年出口额首次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6.6%,对东盟增长了13%。即便对美出口有所下降,整体出口依然保持了5.9%的增长韧性。

这表明中国的外贸正在主动调整结构,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美国专家们对此感到震惊,纷纷表示,此次较量中美国完全处于劣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三项高新技术最初均由美国发明。但美国并未能将这些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推向市场的领先地位,反而被中国超越,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自缚手脚的困境

美国在与中国展开的技术与经济竞争中落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政策的稳定性存在问题。中国的政策始终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能够在某些特定领域持续发力。

然而,美国两党轮流执政,常常导致政策频繁更迭。一旦新上任的领导人改变了战略和方向,原本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项目就可能面临被终止或推翻的命运,最终导致多项重要项目的失败。

例如,特朗普任内提出的修建边境墙项目,在他离任后,拜登政府立即停止了资金支持,导致项目烂尾。假如特朗普再次上任,或许又会重新启动这个停滞的项目。

这种政策的摇摆不定也体现在对新技术的支持上。美国加州曾因严重的尾气污染,强制要求汽车制造商销售一定数量的电动汽车。但政府政策千变万化,最终又取消了强制销售电动汽车的要求。

这使得汽车企业不得不回收并销毁已生产的电动汽车,如此频繁的政策变动,自然让美国的汽车制造企业感到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也让其在推行“脱钩断链”时显得矛盾。数据显示,美国47.9%的纺织品、29.8%的电气设备、29.6%的家具仍然标注着“中国制造”。

更有超过500种关键商品,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供应链。讽刺的是,就连美国最倚重的军工产业,也严重依赖中国。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由中国掌控,美国军用武器系统中87%的稀土供应都出自中国产业链。

特斯拉、英伟达这些美国高科技巨头,正因稀土短缺而向白宫施压,这些关键事实贝森特却只字未提。面对国内通胀压力,6月CPI已升至2.7%,美国迫切需要廉价商品来平抑物价。

于是,尽管嘴上喊着“脱钩断链”,美国行动上却悄悄延长了与中国的关税休战期。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24%税率豁免,被双方默契延长了90天。这并非和平的终点,而是对现实的妥协。

颠覆认知的崛起

贝森特此前曾冷嘲中国“以为重力定律不适用于自己”,意指中国经济违背经济规律,迟早会崩溃。他还指出,中国通过向市场倾销廉价商品会引发全球厌恶,甚至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经济。

但贝森特的态度在短短十天内发生了大转弯。就在此前十天,他还对外释放善意,说中美贸易关系“趋于稳定”,并提议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美斯德哥尔摩第三轮谈判中,美方未能迫使中方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这让贝森特只能转头借舆论工具发泄不满,用“唱衰中国”的方式挽回面子。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直言:“关税战没有赢家,美国打的是自己的脸。”

贝森特说中国“廉价倾销”?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正在自然重构自己的增长引擎。过去靠房地产,如今靠高端制造。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了23%。

光伏组件出口全球占比超80%,高附加值产业正在全面崛起。这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倾销”。中国的外贸也正在主动进行“去美国化”的结构性调整,其对新兴市场和战略合作伙伴的依赖在提升。

现实的重力

环顾国际形势,全球的联合似乎不是在对抗中国,而是早已形成了一种对美国不满的共同声音。美国政府一贯的“美国优先”逻辑,这种霸权欺凌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反而加速了全球寻找“非美替代方案”的进程。

无论是RCEP的推进,还是“一带一路”的落地,再到上合峰会的国际吸引力,中国正在构建一个非西方主导的多边贸易与合作新格局。

这场“对等关税”风暴,不仅撕裂了中美关系,也考验着美国国内的承压能力。对于普通美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很快会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真实压力。家具涨价、家电变贵、衣服买不起,这些原本来自“中国制造”的低价品,如今却因为政策成本而变得不再亲民。

而跨国资本呢?本就依赖中国完整产业链,如今关税成本增加,只能倒逼他们继续游说华盛顿“别太冲动”。这场休战,实则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美经济仍深度交织,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小步快跑”策略。表面上步步紧逼,例如芯片断供、签证卡脖子、关税威胁不断。但实际上,美方心知肚明,如果真正“脱钩”,自己伤得更重。这种策略的实质,是用边界性压力迫使中国在某些关键节点“让一小步”。

但中方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谈,可以,大门敞开;打,也行,奉陪到底。贝森特们对中国经济的“危言耸听”与“唱衰”,更多反映的是美国自身在面对中国经济强劲发展时的焦虑和无力回击。与其继续这种姿态,不如好好审视和解决美国内部的经济问题。毕竟,白宫可以说谎美国一直在赢,但美国的就业数据和金融市场的反馈不会说谎。

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